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颜真卿争座位帖 附:祭伯文稿、祭侄文稿》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施安昌 参加讨论
    颜鲁公书,古今书苑不祧之祖,衣钵相沿,千潭印月。正书丰碑煊赫有名,行押简札亦足以洞心骇目,如《争座位帖》即为其一。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抗击安禄山叛乱有功,立朝刚正,后被人陷害。工书,真、行、草皆精。实学褚遂良,略得笔法。三十五岁双访张旭求授书学,心得其意。有《述张旭笔法十二意》传世。颜书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草遒劲郁勃,开创了影响深远的“颜体”。今传世墨迹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等,原帖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山坛记》、《颜家庙碑》、《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关刘太冲叙》、《与蔡明远书》、《关裴将军诗》等等。
    颜真卿行草书迹,传世有三十多件,其中有《祭侄文稿》、《瀛州帖》和《争座位帖》得到历来书家激赏,前两种为墨迹,后者是刻帖。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在唐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十一月写与郭英乂仆射的书信稿,真迹传有七纸。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又摹勒上石。作为行草书的长卷,此帖与王羲之《兰亭序》往往并称,饮誉书史。
    北宋苏轼评曰:“此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苏轼《东坡集》)。又明孙矿云:“此帖首十余行尚觉屈僵未舒,'至仆射批'以下乃始活泼飞动,至'皆有等威'后又更浑化入妙。结末娄行笔已倦,意已懈,而余兴淋漓更出屋漏雨迹。”(孙矿《书画跋跋》)
    清王澍将《祭侄文稿》、《察伯文稿》及此帖比观,认为:“三稿皆公奇绝之作,《祭侄》奇古豪宕,《告伯父》渊润从容,至《论座》则兼有《祭侄》、《告伯》两稿之奇,情结不同,书随之异,所以直入神品,足为《兰亭》后劲也。”(王澍《虚舟题跋》)
    《争座位帖》有不同摹本传世,清王昶于《金石萃编》卷九十三记载宋以来摹刻者七种:一曰京兆安氏刻本,长安安师文刻,见《东坡集》。二曰吴中复重刻本,中复守永兴时再摹刻,见元袁桷《清容集》。三曰朱襄阳临本,见北宋米芾《宝章待访录》。四曰北京本,见明叶盛《篆竹堂稿》。五曰戏鸿堂本,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六曰嘉善魏氏本,即半村钱旃摹本,嘉善魏学濂正之。七曰关中本,见王澍《竹云题跋》,今在西安府学碑林。另外,王昶还讲到自己手里也有一“南宋时拓,国初为无锡钱陆灿湘灵所藏”的本子。除此之外见于前人题跋、著录中的版本,还有多种,但是无论如何,西安碑林的关中三是刻石最早,帖石存在而面貌逼真的善本,其影响也最为广泛。
    上海图书馆本经清崇恩、李国松所藏,后有何绍基长篇诗跋,时在咸丰戊午(一八五八)。此册剪裱经折装,册高三十七点四厘米,宽十九点四厘米,帖芯高三十一点一厘米,宽十五点二厘米,计八开。第四十三行“出”字未损(有虫蛀痕)。纸墨黝然深润,神采充溢,古香可掬,为宋时精拓的关中本。
    鉴别刻帖拓本是否为原刻,或者是其它的某种版本,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原石尚存,对于宋帖来说,石存者已罕见。《淳化阁帖》原刻宋时已毁,然明刻肃府本,清刻费甲铸本的帖石俱在。二是原石虽然已佚,但以往鉴藏家曾确认过若干拓本的真本,而真本又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的根据,如《大观帖》若干卷、《群玉堂帖》、《孙过庭书谱》(太清楼本)等等。三是原石早佚,鉴藏家既未留下真本,又缺少对真本本身(不是题跋、印章等)特征的详细明确的描述。有的仅仅是一点简单、含糊的着录和传闻。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出判断就比前两种情况要难得多。
    《金石萃编》归纳出《争座位帖》的七种版本,其中关中本石在西安碑林,戏鸿堂本则有《戏鸿堂帖》流传,北京本晚出而且石裂,故这些版本容易辨认,页面是其它四种尚难以弄清,前人也做出过种种推测,如孙矿《书画跋跋》就认为吴中复刻本即安师文刻等等。
    《争座位帖》的众多版本,出自明清丛帖者在此不论,单刻善本尚可区分两类。关中本(存西安碑林)摹刻极精,石的纹理与石花多而明显,所谓“皱纹如縠,裂纹如筋”。故宫博物院藏一册,封面翁方纲题签“宋拓争坐位”,“出入王命”之“出”字也不损,可惜此册开本小,剪裱时错简甚多。再有一本“冠”前缀点不连石花,略晚于前者。咸丰年间归唐翰题家。
    另一类《争座位帖》极似关中本,然字画稍肥,笔画的轻重枯润不有关中本表现得真切。故宫博物院有一本浓墨精拓,清时长期藏翁方纲处,题识甚多,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后转徐松手。后有吴荣光、何绍基、徐乃普等题跋。
    这里再引录涉及版本的题跋几则提供考证的线索:
    杨绍和题跋:
    袁桷《清容集》云:《争坐》真迹在北京兆安氏家,尝刻以传世。吴中复守永兴,以安工所刻尽笆意,因再模刻。王虚舟《竹云题跋》云:或谓关中本即安氏刻也。考吴中复以龙图阁学士出守在熙宁间(一〇六八-一〇七七),则安氏刻此石当在熙宁前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