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孙子〉现代版(插图本)》 前言(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施芝华 参加讨论
    智慧,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梵文“般若”即“智慧”,指如实了解一件事。《孙子》深刻地认识、辨析了战争这件自古以来难以认识和辨析的事,对战争有着客观正确的判断处理和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这个水准达到了高度的抽象。换句话 说,《孙子》采用“抽象法”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达到了“大象无形”。与“大象无形”这种境界相比,事例则显得那样的渺小和不足挂齿。“事”说明、证明“理”,“理 ”涵盖、渗透“事”。所以,高度抽象的理论,比之冗长繁多的事例要深刻得多。如果说事例是一罐罐可口可乐的话,那么,理论则是可口可乐的配方。《孙子》高度地抽象,又普遍地适用。像“精、气、神”,似“红、黄、蓝”。美国海军上校柏特逊说:“在 遥远的中国,有两位将军,他们所有的关于战争的议论,都可以凝集在一本小册子里。不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了九大巨册,仅自足地写下了数量有限的箴言。而小册子里的每则箴言都具体表现了他们关于战争行为的信条和重要教义。这两位军事主宰者——孙子和吴子,他们无价的真理 ,已经长存了两千年。” 
    《孙子》是一部古老而具生命力的“智慧之书”。中国的兵书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多样,以及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兵书萌芽于殷商,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孙子》是中国兵书高度成熟的标志,它要比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前403-前355或354)的号称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的《长征记》 ,要比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约103)的《谋略例说》、韦格蒂乌斯(四世纪末)的《 军事简述》,不仅成书时间要早,学术性要强,而且更有其独特新颖的思想体系。因此,从独立性、完整性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孙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兵书”。 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孙子》的古老么?
    《孙子》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自其问世至今的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而且超越了这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跳跃着不息的生命脉搏,闪耀着不灭的智慧火光。据记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共经历了各种不同规模的战争达一万四千五百五十次之多。如此众多的战争,有胜利,有失败。然而,正如唐代杜牧所评:“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 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樊川文集·注孙子序》)
    纵然考察孙子以前的战争,凡胜凡败,经验教训均可从《孙子》中得到验证;即便预测现已拉开帷幕的、未来将可能高科技地展开的人类第七代战争——信息战争,笔者仍然相信胜者必得益于《孙子 》。人类第七代战争,是将改变自有人类以来所有六代战争形态的战争。古今传统的兵书、军事著作,东西方众多的军事理论、作战思想,中外一贯的战斗条令、操作细则……都可能面临着 “不合时宜”而被淘汰的境地。然而,《孙子》的思想精髓“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一枝独秀地生机盎然。美国教授乔治·斯坦在其《关于信息战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信息战是实战。在信息战中,要在信息的敌我之间制造反差,以便做到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军上校理查德·沙夫兰斯在《信息战理论简述》中认为,“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减少暴力行为”。概而言之,在人类将可能用鼠标、键盘进行战争的信息战中,在传统的、常规的作战条令、战斗条例黯然失色的时代,《孙子》依然有着它的顽强生命力。
    《孙子》是一部高明而有指导性的“智慧之书”。《孙子》的高明,高在高屋建瓴的战略层面 。从理论上讲,这个战略层面是哲学。兵家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源头之一,以《孙子》为代表的 兵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国的一种思想传统。兵书中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子》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来源于春秋时期唯物主义思潮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有浓郁的中国哲学的色彩。孙中山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从思想上讲,这个战略层面是超越 。即孙子超越了从军事研究军事,超越了从战争研究战争。《孙子》的思想饱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底蕴。正如南宋学者郑厚所评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 。其辞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 皆不及也。”南宋另一位学者郑有贤认为:尽管后世《孙子》注家蜂起,但永远也无法穷尽《孙子》的高深奥妙之道。日本学者金谷治认为:“我们在这里将发现触及中国思想特质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