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文献记载,释尊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生于约公元前565年,属于释迦族,而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族属于乔答摩(瞿昙)宗族,所以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合起来就是乔答摩·悉达多。 释尊的祖父叫师子颊王。父亲叫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城)国王,娶摩诃摩耶、摩诃波阁波提两姐妹为妻。释尊的亲生母亲是摩耶,她临产前依照当时的风俗,准备回自己的娘家生育,但在途中蓝毗尼园的娑罗树下,以手攀树,站着生下释尊,七日后亡故。释尊实际是由他的姨母、也是后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成人的。同时,摩诃波阁波提自己的亲生儿子,即释尊的同父异母弟弟名叫难陀,弟媳孙陀利。释尊还有堂弟提婆达多、阿难(阿难陀),是释尊叔父斛饭王的儿子。 释尊在王宫中由姨母精心护养,并与他的堂弟、其他同族贵族之子一起读书,学习各种技艺。在这个过程中,释尊表现出特别的才干与能力:在知识学习中,他过目不忘;在武艺比赛中,他打败了提婆达多等其他人。虽然他因此得罪了提婆达多,但赢得了族人普遍的尊敬。他的父亲也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年轻的太子身上,认为他可以在周围大国的威胁之中,带领弱小的释迦人走向兴旺。净饭王为他娶妻耶输陀罗、瞿夷、密伽阁。耶输陀罗生子名叫罗云。 释尊在无忧无虑中一直长到29岁。一天,他出宫去游玩,先后碰见老人、病人、死人、沙门,醒悟到人生的局限,于是决定出家,寻找解脱之道。 他来到王舍城附近的森林中去寻找阿逻荼迦罗摩、郁陀罗伽仙人,向他们请教解脱的方法,很快学会了修道方法,但释尊认为这些教法并不能使人最终解脱,于是离开了他们。 释尊由此体会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必须靠自己去发现。于是,他来到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伽耶城附近的象头山中,修习禅定,过着严格的禁欲生活。 据说他每天只吃一粒谷麦,身穿树皮,睡在荆棘、牛屎之上,与臭烂的尸体为伴。 这样,经过了六年的苦行,释尊并没有得到解脱。这使释尊认识到,苦行也不可能使人获得解脱。他毅然停止了苦行,来到尼连禅河里,洗去六年苦行留下的污垢。上岸后,接受了一个牧羊女奉献的食物,恢复了气力。他涉过尼连禅河,来到对岸,在一棵菩提树下坐禅,彻底悟解了十二缘起、四谛等法,并接受了瓜和优波离两个商人的献食。这一年,释尊35岁。 释尊觉悟后,首先来到鹿野苑苦行林,为憍陈如等五个比丘说法。之后,释尊在四十五年中游历于瞻波国、舍卫国、毗舍离国、王舍城、波罗奈、迦毗罗卫城等地,传播佛法。他组织了僧团,广泛平等地为各阶层的人员说法。其中,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如外道女栴遮谤佛、提婆达多企图杀害他并与六群比丘破坏僧团,晚年,他的祖国——迦毗罗卫的释迦族惨遭懦萨罗国毗琉璃王的屠杀而灭亡,自己心爱的弟子目连被外道活活打死等。 在释尊80岁这年,他继续游历,帮助那些希望得到解脱的人。他来到波婆城铁匠周那家,周那给释尊和僧人们贡献上食物,又另外单独给释尊煮了珍贵的木耳食用。释尊食用后,身体因痢疾而剧痛,他忍痛坚持,最后来到末罗国拘尸那城西北阿恃多伐底河西岸的娑罗林中,在两棵娑罗树间北首而卧。半夜,他告诉阿难,自己将入涅柴,比丘们不要以为释尊灭度了,自己的教言就失去了教施的作用;以后要团结,互相尊敬;要以戒、法为师,精进修行,追求解脱。说完,在禅定中入灭。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486年。 释尊的遗体火化后,遗存的舍利被分为8份,加上舍利瓶、火化的焦炭,共10种遗物,被建塔供奉,成为当时和后人世世礼拜瞻仰的圣迹。 尽管释尊遗言以法为师,不要以自己灭度为念,但是,释尊伟大的人格、慈悲的胸怀、平等的精神却深刻地印刻在比丘们的心里,这份对释尊的无比敬爱与深深眷恋历久弥新。它一方面刺激了对释尊遗物、遗迹等的崇拜,另一方面使佛徒反思到释尊之所以在今世证悟至上之佛法,成就无上之功德,给在苦难中轮回的众生指明解脱之道,乃因累世修行所致,即在以前无数世中,释尊化身为各种人物,就已经普行六度了。可以说,佛徒对释尊的宗教感情是促使本生故事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本生故事的产生还有思想上的原因。其思想基础是佛教的业报与轮回思想。释尊认为,人们因为无明(不了解佛教的缘起、四谛学说),常常造作身、口、意诸业,即违背“五善”、“十善”的教导。这些业的善与恶,必然带来不同的善恶报应。并且,这种报应从时间上来讲,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地进行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