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九十年代日记》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王元化 参加讨论
    这部日记自一九九零年起,至一九九九年止,前后共十年。其中一九九一年未记,以回忆录代替。
    我很羡慕别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记日记的本领,我没有这样的恒心,也缺乏这种毅力。过去我曾多次打算把日记记下去,可是每次都半途而废了。这里刊行的十年日记,虽然并不完整,但总算持续未辍,也许这和九十年代有关。对我来说,九十年代是颇为重要的十年。我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写作了,但直到九十年代,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思想境界。朋友们认为我这么说似乎有些夸大,可这并不是张大其辞。九十年代是我的反思时代,直到这时我才对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思想观念,作了比较彻底的全面检讨。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下半叶,我也有过几次反思,但时间没有持续多久,涉及的范围也没有这样宽广。到了九十年代,我才摆脱了依傍,抛弃了长期形成的既定观念,用自己的头脑去认识世界,考虑问题。所以我把九十年代视为自己思想开始成熟的时代,这大概是我在这十年能够把日记坚持记下去的原因。因为我当时想,倘要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和自己思想的演变全都记录下来,恐怕再没有比记日记更简便的方法了。
    友人如兰告诉我,赵元任先生曾说过,日记有两种,一种是为自己记的,另一种是给别人看的。他认为他的日记是第一类,胡适的日记则是第二类。为自己记的日记,目的在于存以备考,只要自己看得懂,怎么写都行。最近商务准备出版《赵元任全集》,其中也包括他的日记。我不知道如兰和新那姊妹们,如何整理她们父亲的日记。听新那说,赵先生日记中,有时使用了五线谱以达意,有时是图像,有时是外文和方言,有时还夹杂着只有他本人才明白的符号。我的日记虽然不像赵先生日记那么复杂,但也不大容易让人能够看得明白。其中有缩写,有符号,还有许多没有背景交代只有自己才懂得的记述。自己写给自己看,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答应编辑朋友的要求,准备把它们出版问世公之于众,就成为大问题了。一旦刊行,就需要使上面说过的第一类日记变为第二类日记。这是一个大变化。最初我低估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着手进行之后,才感到它的分量越来越重,而并不像原来所想像的那样简单,这是需要去做大量的工作的。譬如,原来那些缩写和符号,就需要翻译成可读的文字;原来没有记述下来的事件背景,就需要增补必要的说明。更煞费斟酌的是某些个人隐私和目前尚不宜公开的事件,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和权衡后,我作了这样的处理:有的只能割爱,有的加以删削;但为了尽量存真,有时则需运用案而不断或意在言外的笔法,委婉地点明。从开始着手进行,到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前后用去我两年多的时间。
    这十年日记原来是分别写在不同的日记本上。大抵每年一本,也有几年写在一个大日记本上的。我在整理时自然不能在这些原始日记上进行修订,而是先把它们抄写在稿纸上再作增删。这些手抄的日记共三十余万言。由于上面的改动较大,为了排印方便,再请蓝云和晓光用电脑打印出来,经过校改输入光盘。这样我的日记就有三种不同的稿本:原始日记、抄改本、打印本。这里需要说明,整理时,我所作的修订,只限于将别人无法看懂的地方阐发清楚,而并没有用后来的思想去代替当时那些想法。这些新增的阐释或说明,我采用了案语的形式。而涉及后来的想法或交代事件的变化,则归入补记。这些案语和补记均经我标明,以与正文相区别。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尽量保持日记的原貌。可是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做到和原始日记完全保持一致,特别在文字上、形式上,已有很大的差距了。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准备将这十年的原始日记,全部捐赠给上海档案馆,以备将来研究者可以互相参照。
    这部日记取名为《九十年代日记》,它和去年出版的《九十年代反思录》是姊妹篇。前者阐述了我在十年中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思想。至于这些认识和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一步步形成的,读者或许可以从后者去发现它们的发展演变之迹。
                              二千零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