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罗泽南称为“湘军之父”的五大理由——《湘军之父罗泽南》自序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朱金泰 参加讨论
    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
    从反清复明的王夫之到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从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到辛亥革命先驱黄兴,再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蔡和森,这是一条见证与推动中国进步的脉络,这条进步脉络被打上一个深深的烙印——湖南。
    自清朝以来,频出政治巨擘的湖南已成为救世图腾。
    那么,是什么诱发了湖南人才的井喷呢?
    当然是千载一时的湘军。
    湘军是湖南人才辈出的一个分水岭。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省份能像湘军时期的湖南那样,高密度盛产如此众多的人才。湘军声名之巨,战功之著,将帅之众,官职之高,盛极一时,可谓空绝千古。在此之前,湖南人尚不敢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溯根追源,到底谁才是湘军的始作俑者呢?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定论,说法各异。
    鄙以为,可称“湘军之父”的人非罗泽南莫属。
    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某个组织或派系的鼻祖,有几个条件必须具备:第一,他是创始人;第二,他对这一组织或宗派的发展与壮大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三,他是精神领袖,有持久影响力。显然,这三点罗泽南全部具备。
    第一个关键点:他是湘军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有人认为,“湘军之父”的桂冠应属于曾国藩,因为曾国藩与湘军紧紧联系在一起,几乎成为湘军的符号。也有学者将江忠源视为“湘军之父”。毋容置疑,曾国藩在历史上与湘军内部的影响远远大于罗泽南。但是,准确地说,曾国藩应该是湘军的统帅和领袖,却非宗师鼻祖,称不上“湘军之父”。而江忠源虽是道、咸年间书生起兵出境作战第一人,但他只是“楚勇”的创始人。
    在这里,有必要弄清楚历史上湘军的概念。关于湘军的渊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楚勇起源说”,即以江忠源的楚勇为起源,继以包括湘乡勇、宝勇、辰溪勇、平江勇、新化勇等诸勇在内的湖南团勇,最终由曾国藩总成的军事集团;第二种是“湘勇母本说”,即曾国藩以罗泽南的湘乡勇为基础训练成新军,并融合湖南境内各种团勇组成大军;第三种是“曾国藩立军说”,即曾国藩在长沙与衡阳直接创立的新军。
    其实,关于湘军概念之争,曾国藩的一句话即可正本清源。
    他在罗泽南弟子李续宾的墓志铭《李忠武公神道碑》中称:“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大之者公也。”这句话说得很清楚:罗泽南是湘军的创立者,他战死后,其弟子李续宾使湘军壮大起来。
    曾国藩是湘军的领袖和主帅,又是当事人,其说法最具权威,可一锤定音。可见,曾国藩的言论是支持“湘勇母本说”的,即湘军是指以湘乡团练为基础逐步形成的湘籍军团。由此可知,江忠源只是楚勇创始人,他的楚勇只是湘军集团的一份子。
    另外,他人之说,亦可为证。
    彭玉麟的说法直接明了:“王錱以诸生首练湘军。”说明在彭玉麟等湘军统领心里,湘军是在罗泽南、王錱主持的湘乡团练的基础上而成。王安定在《湘军记·水陆营制篇》里说:“湘军初兴,王錱、罗泽南皆讲步伐,谙战阵,深沟高垒,与贼相拒。曾文正采其说而立营制,楚师之强,莫与京矣。”王安定的说法与曾国藩的“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大之者公也”之说颇为吻合。湖南巡抚骆秉章于咸丰六年说“湘勇之朴勇敢战,实由该团而起”,尔后又说“湘勇军律之精实基于此”,实际上就是以巡抚之名肯定湘乡团练对湘军崛起所作的贡献。俗语“无湘不成军”更是对湘军创始人罗泽南的赞誉。“无湘不成军”之“湘”最初并非泛指湖南,而是特指湘乡,这句话缘由“无泽南,无湘军”、“无湘乡,不成军”衍变而来,是用来赞美罗泽南的,意谓他所率领的湘勇在当时的湖南省内是最精锐的部队,其原意是“无湘乡勇不成湖南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湘”才演绎为“湖南”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左宗棠的做法可以为证。左宗棠后受曾国藩之命襄办军务,招募兵勇,他将这支部队命名为楚军,就是想与曾国藩、罗泽南的湘军区别开来,这也从侧面说明湘军是指以湘乡勇为主体的部队。 
    第二个关键点:效仿戚继光训练之法,确定营制,倡导“儒学治军”。 
    湘乡团练有三个重要人物:湘乡知县朱孙诒、秀才王錱、孝廉方正罗泽南。朱孙诒有知人善用之功,但团练在当时不是新鲜事,他不过是履行公事罢了。王錱最先倡议并组织团练,但练法落入俗套,没有突破。罗泽南受召抵县主事开始,便提出效仿戚继光之法进行团练,确定营制,规定每营为360人。郭嵩焘所编刊的《罗山遗集》记载了罗泽南在湘乡团练时的情景:“公仿戚氏法部署其众,教之击刺,勖以忠义,纪律肃然。”可见,湘军的束伍之法乃罗泽南首倡。 
    罗泽南积极倡导“儒学治团”。在湘乡平剿会党时,罗泽南与王錱、李续宾师徒三人买下河干屋作为议事办公的场所,取名为“养暇处”,将团丁屯扎于连滨书院,白天训练团丁,晚上则组织团勇学习儒经,这就是史书所说的“朝出鏖战,暮归讲道”。 
    尔后,曾国藩立湘军,几乎全盘搬用罗泽南在湘乡团练时的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