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 作者:刘继明 作家出版社2016年6月 我们的文学创作界似乎尚未走出1980年代的精神氛围,仍沉浸在“以洋为美”的感觉结构中,对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尤其是左翼文学传统视而不见。在这个意义上,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的出现,可谓意义重大。 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创作界与研究界的分裂。在研究界,1990年代以来,成果最为丰富的是对左翼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的研究,无论是洪子诚、蔡翔的著作还是更年轻一代学者的探索,都对左翼文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有着深刻的阐释,走在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最前沿,也更凸显出了赵树理、柳青、丁玲等作家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创作界似乎尚未走出1980年代的精神氛围,在“走向世界”的视野中,他们可以借鉴西方作家,借鉴拉美作家,借鉴东欧作家;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他们又可以借鉴《红楼梦》的传统,《聊斋志异》的传统,《山海经》的传统,但唯独对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传统视而不见,尤其是对其中的左翼文学传统,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可曾听说过有谁要继承鲁迅的传统、茅盾的传统、柳青的传统的么?似乎并没有。之所以如此,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创作界仍沉浸在“以洋为美”的感觉结构中,而缺乏文化自信,缺乏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自身的艺术感觉与思想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的出现可谓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人境》以马垃与慕容秋为核心人物,以神皇洲和知识界为主要场域,书写了40年来人和社会的沧桑巨变及“中国往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在马垃和慕容秋身上承载着知青上山下乡以来的城乡生活史,具有一种深邃的时间感。《人境》是对《创业史》等社会主义文学的继承与重新思考,其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在新的环境中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垃在新时期对乡村“合作化”的坚持与创新,二是慕容秋在知识界自由主义泛滥之时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这两个方面在小说中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 小说中的马垃并非一开始就认同于合作化,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曲折。少年时他在哥哥马坷与知青慕容秋的影响下,具有一种理想主义气质。1980年代,他追随精神上的导师逯永嘉下海创业,在商海中沉浮,最终身陷囹圄。出狱后他重新思考人生道路,回到了神皇洲,回到当年马坷未竟的乡村建设事业之中,以合作化的方式建设家园。在马垃的身上凝聚了一代人的思想历程,和大部分出生于60年代的人一样,他少年时受到社会主义的影响,青年时转而信奉强人哲学与自由主义,但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之后,他在痛苦思索之后又重新找回了少年时的信仰,并且在乡村的现实中进行实践。马垃的探索既是对人生道路与价值的寻找,也凝聚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在马垃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梁生宝(《创业史》)、萧长春(《艳阳天》)等“社会主义新人”的影子,但又有着鲜明的不同。同样是走“合作化”道路,梁生宝等人是在有利的大环境中顺势而为,他们面对的是“旧式农民”的落后意识,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而马垃则不同,他身上有一种沉静的气质,这是因为他是逆流而上,而且面对的是更加复杂困难的环境:乡村土地撂荒,劳动力流失,资本下乡,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挫折等等,在种种不利的环境中,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坚持自己认定的新的“合作化”道路,在他身上虽然有一种英雄主义,但也带有悲剧性色彩。在这个意义上,他也很接近于《古船》中的隋抱朴,他们同样都是沉郁的思考者,同样在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探寻乡村的未来。但1980年代的《古船》思想更混沌,隋抱朴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与否定,而在30年之后,马垃对历史与现实的判断更清晰,对自己认定的道路更加坚持,更加自信。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个维度是,无论是接近“社会主义新人”,还是接近“沉郁的思考者”,马垃都有自己的主体性与独立性,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内在追求,这和当前文学中大多沉陷于物质、欲望或日常生活的小说主人公判然有别,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文学传统的继承。 如果说马垃更多是在乡村的实践中走向“合作化”,那么慕容秋则主要是在知识领域通过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思想转折。作为一个旧家族的女儿和一个知青,她有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回城之后,她从学生到教师,一直在高校与知识界生活。置身于社会学学界各种问题的讨论之中,她越来越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立场与情感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自身也面临着选择——是站在资本与权力一边说话,还是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发言,这不仅是一个道德或良心问题,而且是一个实际的生存问题。资本与权力的力量巨大,影响无所不在,甚至会深入到一个人的家庭乃至“自我”的内部,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想为民众发声,不仅需要勇敢与良知,而且需要韧性的战斗,不仅需要清理知识与资本、权力的关系,而且需要知识上的批判与自我批判,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触及个人生活与内心的过程。在小说中,慕容秋在复杂的矛盾中最终选择了与马垃站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界的一点希望。 在结构上,小说的上半部以马垃为主,下半部以慕容秋为主,两人之间主要是情感与精神的联系,作为哥哥马坷的女朋友,当年的知青慕容秋在马垃幼小心灵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马坷为抢救公社的集体财产而丧身火海,在马垃和慕容秋的内心都烙下了长久的伤痕,这是他们共同的疼痛与难以言说的隐秘。此后两人虽然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置身于不同的领域,但马坷之死作为一个精神性事件,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让他们在新自由主义泛滥之时能够回到初心,重新以马坷的眼光观察与思考,这也是他们最终能够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对社会主义立场的坚持,而且在于它充分写出了坚持这种思考、选择的复杂与困难之处,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在今天的承续与新变。就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刘继明所面临的是比当年柳青、赵树理更大的困境,但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境》中,刘继明以深邃的思考和巨大的勇气,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恢复了小说作为“思想形式”的传统,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文学”在今天的可能性。这不仅和洪子诚、蔡翔的探索一样,走在了当代思想学术的前沿,而且让人看到,我们的文学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历史与现实,只有在最为切身的生命体验与时代经验中,才能真正实现艺术上的创造。 插图为古元作品 供图/小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