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你匮乏的想象不是我真实的青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版《致青春》,自7月11日上映以来就一直陷于收视低迷,这一次经典IP的改编似乎并没有上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网络上搜索“剧版《致青春》”,出现的都是“首播扑街”、“收视尴尬”、 “剧版致青春真那么差”等相关词条。
    相较于原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豆瓣7.9的评分与电影版6.7的评分,只拿到5.5分的剧版《致青春》,尽管在通稿中通过“画面质量、演员台词”努力“找补”,仍然无法掩盖的一个事实是,当IP仅被视为“版权”、被资本注入与催化,产业链本身的弱点已经开始暴露出来,这是对粉丝忠诚度与IP价值的双重内耗。
    失控的荷尔蒙
    自2013年4月《致青春》改编成电影被搬上大银幕,催熟了新的国产片类型——青春片。
    如今在青春片成为“烂片”重灾区的国内市场,我们看过了千篇一律的“疼痛青春”、“肿胀青春”,仿佛不经历恋爱、吵架、分手、撕逼的狗血循环就不算拥有过青春,没有冲突点就强怼,不能用得体的情感去表达,只能用歇斯底里去拼凑,甚至“不堕胎”成为及格线和宣传的噱头。然而我们对所谓“青春的迷茫”已经审美疲劳,这不是我们的青春,而是导演们意淫的青葱年少。只想借用大张伟大老师的话去喊话:“还迷茫?有什么可迷茫的!北京就是因为天儿不好,所以看上去老感觉不知道要去哪儿。”
    剧版中几个新加入的情节如“郑微和陈孝正初遇浴室贴面”、“郑微和许开阳滑倒接吻”、“郑薇接力赛因胸小错失冠军”,是观众们早已厌恶了的“套路”,当然也不能满足大众那被喂养的阀值渐高“少女心”。这些情节似乎是导演为了表达青春特有的“悸动”,精心加上去的,而这些“身体的接触”也成为剧中推动感情发展的唯一动力。一个滑倒的“吻”便让许开阳对郑薇再见倾心,而陈孝正的一个“壁咚”就让郑薇沦陷。不能靠搭建起的人物设定、人物间的情感羁绊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只靠“冲动与激情”。如果对于“青春”的想象只有“肉体”,那么文本只能失控与膨胀。
    剧版还强行安排了林静与陈孝正相爱相杀的“友谊”线,他们在异国不打不相识,当郑薇在国内灰头土脸地应付生活时,两人却在古堡开启了甜腻的“夫妻”模式。一起洗澡、拉手,甚至“吻别”,各种“卖腐”的段子被官方熟练使用。网友们纷纷表示,比起“虐心恋人”,做一对情敌才是陈孝正与郑薇正确的打开方式,而林静拿的分明就是“女主角”的剧本。
    即便是遵照原著拍摄的经典情节——郑微对陈孝正表白,陈孝正傲娇回应:“你神经病啊!”对于熟悉文本的观众来讲,也是味同嚼过的甘蔗,透支了滋味、空余渣滓,“看过的电影,把它拖长了再看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
    失败的时代“麻醉剂”
    对于一本畅销十年甚至更久,拥有大量拥趸的文本来说,《致青春》的故事本应该是拥有极强的生命力的。曾经阅读的感动、青春期的陪伴、再叙述中投射自己的青春,都让粉丝对《致青春》注入了感动、回忆与爱,拥有这样的优势,却不能做到让观众二次回味充满个人化情感体悟的剧集,究其原因,“涨”透了的人物形象,不是饱满,而是失控。
    原著中该放就放、利落洒脱的许公子,被刻画成纠缠不放、百般刁难的纨绔子弟,而有些任性但不失率性可爱的玉面小飞龙,被演绎为为所欲为“自我中心”公主病。与此相对的是,原本挂着自私凉薄头衔的“渣男”陈孝正,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谅解。除去剧版郑薇“无理取闹”,更隐蔽的原因,可能正是2013年以来,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
    现实的变化是如此令人焦虑不安,而每个人都经历着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不仅用于评价别人,也用于自我评价。无处不在的偶像与成功至上,时代病塑造出对成功被压迫式的追求,让我们觉得安逸只有死路一条,没有达到成功的标准的就是失败者,所以要不断进取、打鸡血。很多人共享着“陈孝正”的困境——对未来的焦虑与现实安逸的夹逼下,内心走投无路的泥淖。现实是陈“丑陋不堪的胜利”,是手忙脚乱的实现,也是狼狈不堪的过程。
    我们传统教育体制中暗含着的是“未完成”的思维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是“为今后要做的事做好准备”,要三思而后行,于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关于选择的慎重与结果的“不可逆”。当手中握着的那支笔,从可随时擦除的铅笔变成了不可消除的钢笔,人生也一点点开始变得残酷起来。
    犯错误的成本被社会文化构建得极其惨烈,“陈孝正”们失去了被允许犯错误和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们被训练成总是战战兢兢做事、颤颤巍巍选择的人。也因此他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建筑,必须保证它分毫不差,谨小慎微,生怕行差踏错”。如果说小说原著中陈孝正还可以自我催眠,将其归因于母亲对自己近似恐吓的教育。那么剧版的《致青春》中陈孝正一步步走来,则完全是自我的选择,不是为了避免为自己付出一切的母亲失望,而是因为在他这里,人生成功的选择只有出国深造这一项。
    一直以来他接受的教育都是“任性无用”,在内心深处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路。“求人无用,靠自己”催生的是“能力是一切”的方法论,“能不能”才是他人生的关键词。他只有杜绝那个可能会看到自己“无能”的情况发生,才能觉得安全,所以他真正拒绝郑薇的理由是,“我不能看到你陪我吃苦”,否则我就要面对无能的自己。
    但也许人生的真相就是,我们往往只能在一次次的“次优选择”中,拿着一手没有王炸的牌,继续一场未知终点的旅程。
    青春剧该有的样子
    剧版《致青春》的“扑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上月底完结、大获好评的网剧《最好的我们》,同样是青春校园剧,除了24亿的高点击量之外,还获得了豆瓣8.6的高分。“不作不矫情”的模式与白开水一般的“平淡剧情”,没有跌宕起伏的生离死别,却让观众们得以从这部剧中看到了自己真正的青春:“我们的高中时代就是这么平凡普通实在,我们都曾有过一个余淮一样的同桌。”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之所以让我们感动,不仅是听从内心的指引去选择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画画之中,更重要的是不畏惧周围人的阻拦、评价、期待,选择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忘我、全然而自由。这才是任性而为的少年感。
    最近由爱奇艺引进,被韩国民众誉为“引国民情绪神剧”的“请回答”系列年代剧《请回答1988》,充斥着年代气息与国民回忆的韩剧,在中国同样收获了极高口碑与情感共鸣。究其原因,除去“怀旧”、“青春”等流行元素,也是因将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了家庭关系与邻里情感上,尽管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在“家人线”、“朋友线”、“爱情线”描摹东方式情感,抚慰青春期的躁动与焦虑。
    怀旧大抵是一种永恒的文化乡愁,而对“青春”的眷恋似乎也是每个时代都会上交的一份答卷。到了今日,“终将逝去”或“终将腐朽”或许已经不是我们想看的回答了,比起象牙塔中短暂而断裂的“乌托邦”生活,我们对于“青春界的怀旧潮”更多的期待是,一个有温度“回望”的姿态。怀念过去的生活,不一定源于现实生活的失意,而是在此处生活的彼岸,于幻想中打造一个“平行的生活”,在回忆中去抚慰现实的落差,温情脉脉又充满希望。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对过去的回望,会更明白时至今日哪部分的自己,还在顽固地回应着那些年的我,努力闪闪发光的自己。
    如同《请回答1988》中所唱的,“总有一天终会逝去的吧,这翠色的青春。努力找寻那逝去的岁月,还不如就此放手,任岁月流逝。”以一期一会的心态,去感谢每一个瞬间,好好告别,这份“从心”或许是青春剧应该处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