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作家亦导演 故宫或天山 祝勇的“文心”无止境

http://www.newdu.com 2018-07-16 华西都市报 张杰李靖 参加讨论

    
    海报设计:祝苇杭
    
    拍纪录片的工作照。
    
    祝勇作品。
    自2011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祝勇展开了他在宫殿里追寻历史,探寻精神的智慧之旅。与珍贵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多了,他的感觉越来越灵敏,“在我看来,文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有情感、有呼吸、有记忆。它们经历了无数坎坷,甚至绝处逢生出现在我面前,我从来不把它当作一件死物,而是与它对话。”说“古物”而不是“文物”,“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每一件古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深耕故宫这片历史文化“蓝海”,祝勇用文字给读者讲述他用心灵之眼看见的古物。他已经从书画、建筑、器物等多个面向入手,写出大量散文,这些散文结集为《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以及最新出版的《故宫的古物之美》。此前,他还写过两部关于故宫的小说——《旧宫殿》和《血朝廷》。祝勇说,他还要写出第三部,完成《故宫三部曲》。
    让人们尽可能多地看到古物
    在《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包括商周青铜、秦俑汉简、唐彩宋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等在内的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一一讲述18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辉煌与沉寂,称得上是“文字版《国家宝藏》”。
    他的故宫书写系列,还在继续。故宫收藏的古物,多达186万多件(套)。迄今为止,尽管故宫博物院已付出极大努力,古物展出率也只有0.6%。这让一本书只能写出18件古物的祝勇,感到自己的努力远远不够,“希望自己的书能有助于弥补展览的不足,让人们能尽可能多地看到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古物。”
    身为一个在散文世界里卓有成绩的纯文学写作者、一个在博物院工作的研究人员,祝勇并没有待在书斋里,他非常投入地参与了影像作品的创作,担任了多部文化、历史类大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2017年7月在央视播出的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他是总撰稿,2018年7月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天山脚下》,他任总导演。
    《天山脚下》其实是一本书
    如果看过《第三极》、《香巴拉深处》觉得喜欢,那更不要错过《天山脚下》。这部在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期间播出,依然获得高赞的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被一些观众封为“最美新疆纪录片”。新疆有壮美的自然风景,众人皆知。4k高清,航拍,这些在现在的技术普遍条件,都不难办到。关键是,一部纪录片,选择拍什么人,录人说什么话,用怎样的视角,表达什么样的氛围、情志,才见功夫现人心。
    既然是在新疆,《天山脚下》中自然有歌有舞,有冰山壮阔碧立,有火焰山的炙热,也有积雪没膝的酷寒,还有哈萨克人的猎鹰。更多古老的生活难免让人惊讶:时间都快得甩掉自己的影子的时代,还有一些人照着天地循环的节奏,在活祖辈的日子。当然,新疆也生长着茂盛的青春,摄影师也拍下了很潮的街舞男孩、充满梦想的少年足球队。
    这部纪录片没有特别制造爆点、泪点的用心。简单、质朴的生活,与壮丽的大地更配,这就像一个高级的散文文本,不是靠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凭“闲笔”凸显灵魂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山脚下》其实是一本书。
    他的观点 好纪录片会受到欢迎
    虽然主要是以作家身份行世,其实祝勇创作纪录片跟他写作的时间差不多。2000年前后,他就参与北京电视台纪录片主创,与作家张锐锋合作创作一部五十集纪录片,同时开始写作一个实验文本《旧宫殿》。自此他进入了文学写作和纪录片创作两种艺术形式的互动阶段。站在时间的上游,祝勇破译历史的密码,再将之与当下对照,将所得所悟,形成作品,与当代人分享。探寻古物,不只是把玩,回味,而是对照现实,将智慧的营养倾注于当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看《天山脚下》,感觉您是用文学的方式在做影像作品。看了自然而然对当地人有了理解。好的艺术对人心有弥合作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这样的纪录片对读者是有要求的,要求读者得有一颗安静、耐心、好奇、没有偏见的心才能真正领略它的内涵。
    祝勇:
    这是我的初衷,就是以文学的方式拍摄影视作品。实际上文学可以说是艺术的母体,许多艺术门类,都需要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比如戏剧、电影、音乐,甚至美术,才能飞高飞远。我希望在纪录片中注入文学性,不仅因为我多年从事写作所形成的对文学的偏好,更是出于纪录片自身的需要。说白了,纪录片不是百度百科,也不是猎奇影像(我们的片子因此没有走向影像猎奇的一路,尽管那样容易博得眼球),纪录片也要感人,也要关照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注入文学性,纪录片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一部好的纪录片,创作和观赏,都需要投入,浮躁了不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一个影像技术低门槛,娱乐短视频泛滥的时代,用文学,耐心的方式做影像,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有要求就会有欣赏的门槛,在收视率上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危险。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祝勇:
    至于曲高和寡,纪录片目前在中国还属于小众艺术,观众正在培养中。不像在欧美,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纪录片市场。在中国拍纪录片基本上都是赔钱的。但好的纪录片,有关非同寻常的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我相信好的纪录片一定会受到观众热爱的,与其看一部三流的故事片,不如看一部一流的纪录片。
    《天山脚下》7月2日晚10点30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遭遇了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巴西和墨西哥的比赛。但在这种情况下,酷云EYE数据显示,收视还是居于同时段全国电视排名(包括央视各频道和全国各卫视频道)第五。7月9日开始每晚6点15分在中央电视台四套重播,与世界杯比赛的时间错开,该数据收视排名上升到全国第二。一部纪录片,取得这样的收视排名,说明在中国还是有许多热爱纪录片的观众。只要拍得好,就不存在曲高和寡。当然我不是说我们拍得好,这部片子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
    他的执着文字的世界那么神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作为作家,近几年您除了写作,还在研究故宫文物,做纪录片导演,参与《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天山脚下》等等多部优秀纪录片的创作。同时做这么多事情,您的感受如何?这几种工作之间对您来说是怎样的关系?
    祝勇:
    我很享受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转换,并不会感到混乱,相反,它会给我带来新鲜感,带来创作的激情。不然我可能会陷入一种习惯性的创作中,创作或许早就走进死胡同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使我的创作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永远在汲取新的营养。比如前几天看电影《动物世界》,就深受刺激,80后导演韩延(也是该片编剧)的才华令我倒吸一口凉气。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产生很强的危机感,但重压之下,一部酝酿已久的新书也突然找到了突破口。文学写作是很个人的事,但一部作品的形成,也与作家所处的时空环境脱不开干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这些年您将文物鉴赏、历史考古等内容,纳入您的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中。取得众多读者的关注。接下来,您还有怎样的打算和计划?
    祝勇:
    对我来说,文字与影像两种创作是一个整体,所以还都会继续。现在我负责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还会组织故宫题材的影视创作,其中有些创作会与四川有关,比如关于故宫文物南迁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即将启动(抗战时期,故宫将一万多箱文物运离北平,进入四川,成都的大慈寺就曾存放故宫文物)。我自己恐怕还要拍摄一两部纪录片。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热爱文字,尽管如你所说,很多人已不再有耐心去阅读文字。但在我看来,文字的世界是那么神奇,文字的不同组合,竟然可以创造出那么丰富的世界。用电影《动物世界》里郑开司的话说,我守住了我信的道。在写作方面,我此前写过两部关于故宫的小说,就是《旧宫殿》和《血朝廷》,这是《故宫三部曲》的前两部,接下来我会完成第三部。我的梦想,是早日写完《故宫三部曲》。
    水孕育了生命也就赞美了新疆
    总制片人颜占领(也是《第三极》《香巴拉深处》的总制片人),找到祝勇,希望他作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与作家联手,想赋予纪录片更多的文学气质。要精准地、较为完整地呈现新疆,并不容易。作为纪录片《天山脚下》的总导演,祝勇对此深有体会。他坦承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纪录片,新疆是最难把握的一个主题。“首先是因为新疆太大,太多元——地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很难一下抓住它的特征,或者说,它的特征,就是多元。我们知道,从事艺术创作最难的就是大而化之,找不出具体的形象。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符号来表现新疆。”
    经过认真梳理、思考,祝勇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个核心的创作思路。从片名《天山脚下》,他想到,无论天山顶上的天池,还是终年不化的冰川,都是水。水可以做片子的主要符号。“新疆是亚欧大陆上距离大海最远的地方,但新疆并不缺水,在沙漠戈壁深处,暗藏着一片片绿洲,就是因为有水的滋润。天山顶上的万年冰川,是巨大的立体水库,冰川融水,化成伊犁河、塔里木河这样的滔滔大河,也通过新疆人挖掘的坎儿井穿越沙漠,渗入田园。水在新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新疆人的性格奔腾如江河,透明似湖水。新疆的文化,更如滔滔大河。”
    也正是因为这个核心线索,《天山脚下》里许多故事都与此有关,比如第一集里的羊群过河、孩子跳雪、高山滑雪、福海捕鱼等,都与水有关。当然,这部纪录片不是纯自然类纪录片,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人,来表达新疆的特质、新疆的性格。祝勇说,“水孕育了生命,我们歌咏生命,也就是赞美了新疆,赞美了这块土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