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参见[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曹卫东等译,第13页,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②(11)(13)(14)陆贵山:《文学理论与文艺思潮》,第36页,“自序”第4页,第7页,第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第13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参见[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第280—281页,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⑤[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第195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⑦陈学明等:《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69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⑧(18)参见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30年》,钱中文等编:《新中国文论60年》,第104页,第105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⑨詹姆斯把这种杂烩拼盘式的实用主义称为流动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指出这种真理观旨在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证实的关系。参见[美]詹姆斯:《实用主义》,燕晓东编译,第156—157页,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⑩钱中文:《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代序)》,钱中文主编:《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1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朱立元主编:《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第21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第1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张江《强制阐释论》发表于《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继而《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艺争鸣》等杂志均组织国内学者展开专题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