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民族富强之路的财政逻辑

http://www.newdu.com 2018-04-04 复旦大学出版社 刘守刚 参加讨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那么历史上王朝兴衰背后的财政原因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那么两千年帝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教训有哪些?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一书,不以传统的史料堆积为主要内容,也不以简单的时空框架为安排形式,而致力于运用财政政治学理论来重新阐释自商周直至当代的财政史料,从而以财政的视角揭示中华国家的发展规律,通过将财政思想演变与财政制度实践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的秘密以及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路径。
    在周代初期分封制的基础上,自战国起逐步成长起来的中华帝国,构建出家财型财政来实施国家治理、维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荣。这一财政类型,其基础在于君主拥有天下所有土地与财富的产权形式,以“税地”为核心来获取正式财政收入,在管理上分离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以军费支出、官俸支出与再分配支出来履行国家职能。
    两千年财政发展的脉络大致如下:
    第一帝国时期(两汉),限于管理能力,财政上不得不“舍地而税人”并以对暴利性资源垄断来获取补充性收入;
    第二帝国时期(唐宋),财政上探索以“税地”为核心构建帝国制度(两税法改革),同时以来源于工商业的收入作为重要弹性收入;
    到第三帝国时期(明清),财政上建立起成熟的以“税地”为核心的正式收入体系,并以非正式收入体系作为补充以获得收入弹性。
    清代中期的财政取得了中华帝国时期的最高成就,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内部无法克服的紧张关系,并因此构成帝国财政向现代转型的内因。在外部冲击下,这样的内因转化为引导帝国制度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财政动因。
    在制度变迁的叙述过程中,这本书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的探讨,告诉读者商鞅、桑弘羊、杨炎、王安石、张居正,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当时对于运用财政治国工具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本书还特别交代了在近现代,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至国家转型有何意义。
    阅读这本书,您将会知道: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
    主导帝国成长及其向现代转型的内在财政机理是什么?
    从财政上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