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刘丽朵:曰归曰归,岁亦暮

http://www.newdu.com 2018-03-08 《西湖》 刘丽朵 参加讨论


    我的小说标题中有“归”字的,都含“大归”(死亡)之意。《阮郎归》这一词牌名本意是用刘晨、阮肇遇仙的典故,当阮肇从仙山归来,看见乡邑零落,才知已过了千年。这是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
    《阮郎归》这个小说,是我迄今为止写下的全部小说中最特别的一篇。其特别之处,在于它内在的声音,属于另一个人。它不同于我惯常的文风,是由于在写它的过程中,我居住在另一个人的灵魂里。我熟悉他的字迹,他的模样,他短暂的人生经历,他的爱情,他的母亲和朋友,却不认识他。2009年整个夏天我在阅读他的手稿——他有随手写下一点随想,再把这些零落的纸片收藏起来的癖好。在我少年时,亦有同样的癖好。我那些札记、日记类的文字如今多半不知下落,而陈东的札记却保留了下来,我知道,这皆是因为他的死——
    因为死于二十五岁,他在二十五岁之前写下的一切,他的母亲都收集起来,悉心保存。
    有两个人,他们本来应该并且一定会是我的朋友的,而我竟然终此一生无缘见到。一个是马骅,众所周知,这位写下《雪山短歌》的青年诗人失踪于澜沧江的弱水中,经金翅鸟菩萨接引到天上去了,那是2004年6月20日。一年后,我与他生前最好的朋友之一谈起了恋爱,三年后结婚。另一个便是《阮郎归》主人公陈东。他是我丈夫在天津大学的学长,逝世于大学毕业一年后,许多年来,我丈夫生活在对他的思念中。陈东清秀文弱,富于理想色彩,他的敏感使他不太像是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2009年我们从他母亲手中接管了他的手稿,在手稿中,他多次提到关于“死亡”的话题,仿佛对二十五岁夏天将要发生的那件事早有预感。
    十几年后,没有几个人记得陈东,仿佛他不曾来过这个美丽的世界一样。而他去世时还没有念高三的我,如今已经年长于他了。在手稿中,他说,“我就是时间的河床,它从我身上流过,不舍昼夜。”时间之于陈东却停在了那年湛蓝、含义模糊的海水中,唯我们这些河床仍在流水的冲刷下改变着我们的脸。
    写实与创作相比,我的体会是:写实的作品比纯然的创作更难达到结构的完美。真实的人生中充满着意义深长的时刻,令人难以取舍。因此这部取材于陈东札记的小说第一稿达到了五万多字下决心大加删削后,剩下三万多字的篇幅。札记中记载了三次恋爱,次次都是单恋,而他所眷恋的女生甚至未必知道他的存在,或他爱情的存在。在这位纯真的年轻人札记中出现过的三位女主角,她们的形象十分模糊,而陈东对她们幻想般的爱恋却很清晰。倘若陈东不是那么年轻便离世,《阮郎归》便不会呈现这样的结构:恋爱的情绪渗透一切情节。这其实是几次不能称之为恋爱的恋爱,在他生前亦少有人知,却压倒了一切围绕陈东的往事,远超过那些宏大而重要得多的事物,成为札记的主题。
    此外,对于《阮郎归》,电影《老无所依》给了我结构方面的重要启示:主人公死在了影片的四分之三处。其后,在一些人的议论、一些轻松得多的情节中完成了整部电影。通常我们认为主人公是不死的,或者死于电影结束前的五分钟,尤其是对于这样一场以“追杀”为主题的电影中,被追杀者死了,追杀的任务完成了,还有什么人生的意义支持着追杀者走向影片的末尾?然而在实际的人生中,时间并非在追杀开始的那一刻开始,亦不停止在主人公死亡的一刻。许多“人生的意义”都被消解了,人生却在不停地继续。《阮郎归》于是不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而成为时间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