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意蕴。 写作背景:王安忆对乡村的再一次寻找与发现,只不过这次的寻找与发现偏重于形式与审美。王安忆这样叙述这一过程:"小说这东西难就难在它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所以必须在现实中寻找它的审美性质,也就是寻找生活的形式。现在,我就找到了我们的村庄。"短篇是乡村的形式,它力图展示的是人在乡村的生活状态以及支撑着、决定着这种状态的乡村精神与乡村理念。 作品内容:王安忆叙述了文革时代的乡村故事,她用一些外来的人与事去检验乡村,演奏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乡村节奏,乡村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与文化势力,它可以包容一切,融化一切,有"6。26"下乡的医师,有下放的知青,有上海来的四十名大学生,他们隐居在乡村、县城,组成外来的因素,"这种因素很不起眼地嵌在这些偏僻的历史的墙缝里,慢慢地长了进去,成为它的一部分。" 一、风格闲散,自然。作者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生活与内心,从容舒缓,不是强迫叙述行为去经历一次虚拟的冒险,或者硬要叙述行为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某种新的可能性,叙述回归到平常的状态,它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存在。作者用闲散却自然流畅的语言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那段生活。小说没有一个集中人物,而是多个对象,没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特意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只是有一大的时代背景。甚至,有时叙述在读者看来都是有点错乱,作者自己想到哪里便写到哪里,例如在小说4-16段写到了黄医师、张医师及于医师,在17、18、19段转入写大刘庄的四季,到这里读者一定以为对于黄医师及另两位医师的叙述结束了,但在20、21段又插入了对于黄医师的叙述及感悟,好像刚才对于大刘庄的叙述是突然灵感闪现而不经意的插入。又如,在253页第三段开头写到又遇到在"哲学班"做报告的上海男知青,按常理是应写男知青但作者却转移叙述对象,插入了一段在农机厂的知青生活,接下来才写到上海男知青,虽散乱却自然。作者用心体会那个年代的生活,把自己对那个年代的切身经历亲身体验用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现在看来可以称是意外的一笔精神财富。 二、语言淳朴,纯真。作者没有对于环境的雕琢刻画,只是娓娓叙述,并用一些俗语,"屋漏偏逢连夜雨,穿破又遇顶头风。""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人吃五谷杂粮,怎能不生病。""卡佳是个缺心眼的孩子,一点不懂事,不能体会父母的处境,也不能体会自己的处境,总是乱说话,给大人生事。""缺心眼"写出卡佳的天真,给人一种淳朴的感觉。虽淳朴却也注意用字的准确,精炼。"这些针闪着真正的银针,而且那么纤长,细挺,均匀,光滑。""黑,脏,粗,绣,还不直""我的古板的,世故的,老到的,深藏不露的乡人们""大学生们自然是不得意的,不顺遂的,苦闷的,抑郁的。"从以上可看出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自如,无拘谨,既纯朴有精炼。 三、充满对生活的有哲理的体验。首先对黄医师的欣赏,敬重。"现在,又有了黄医师,他给我们庄,增添了一种新颖的格调,这是由知识,学问,文雅的性情,孩童的纯净心底,还有人生的忧愁合成的。"又对农民,对农村有着充足的了解,深切的感情,对生活的细腻的发觉与描写。"当我从青春的荒凉的命运里走出来,放下了个人的恩怨,能够冷静地回想我所插队的那个村,以及那里的农民们,我发现农民们其实天生有着艺术的气质。他们有才能欣赏那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他们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和人群,是有批判力的,他们也有才能从纷纭的现象中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独特。"对年青一代的内心的揭示。"而那时期里,青年大多是勤于思考的。当你无法自由地做什么的时候,你就只能自由的去想。这时候,思想即是虚无的,又是实际的,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就这样,一个意识形态最狭隘和严格的时代,却恰恰是青年们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再次,对隐居者及所隐居的社会关系的定义。"我们可在根深蒂固的社会关系中,突然发现一种新的,外来的因素,这种因素很不起眼地嵌在偏僻的历史的墙缝里,慢慢地长了进去,成为它一部分。可它却给原先纯粹的历史和社会掺进了沙子,改变了它的稳定的性质,有一些根子一样的东西就动摇了。"这些哲理的体验是心的深入,在隐居后的内心的长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