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到了上帝之死,之前利己主义对于我们的本性给予伦理道德以挑战,决定论挑战世界的本性,那么上帝之死对于伦理学的挑战则来自另一个角度:即使我们有选择,即使我们也许不是完全自私的,但我们面临一个道德的指引,甚至对许多人而言,失去了道德信心,这个挑战认为没有这些标准、指引和信心,我们无法知道什么在道德上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无法按照是非对错办事,也无法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帝”在这里实质就是一个超自然的,为人类行为“立法”的实体。宗教里信奉的神往往是人们膜拜和信仰的对象,对人们的生活和习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也从西方的《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和东方佛教的“五善十诫”阐述了宗教对道德的影响,这种强大的信仰对伦理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冲击。首先,道德被看做是一套规则系统,这套系统必须有一个立法者,如果没有这样一位立法者,那意味着没有任何行为是不道德的。其次,如果人们不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在行使他的道德权威,那么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但是伦理学根据神令论在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圣经》中的道德缺陷还有游叙弗伦的两难境地,否定了上帝创造道德真理的说法。人类可以有道德法则的,但这样的法则不需要一个立法者,也许道德就是我们自己立的法。 接下来伦理学还面临相对主义、主观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严峻考验。相对主义对伦理学的挑战是:如果不存在普遍的伦理标准,伦理学似乎失去了研究对象,伦理学的工作完全可以被民俗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方面的工作所替代。伦理学通过反驳相对主义提出的“文化多样性”,提出:不管文化差异有多大,都会有一些普遍的道德规范。加上相对主义自身说法的一些缺憾,它无法解释一个文化内的道德进步,因此伦理学再次战胜了来自外界言论的怀疑和威胁。 在道德和更一般的价值领域,类似的高阶主张却颇为流行,被称为主观主义,他们认为道德是因人而异的,它要求每个人自由地做决定,这到目前为止都受到许多人的亲睐,首先它鼓励在道德问题上我们每个人自己为自己提供解答,而且它为宽容的美德提供了支持,不仅如此,它还主张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更重要的是它还得到率真性的理想主义的支持,这些论证看起来都是强有力的,然而伦理学采取了辩护的手段一一驳斥了主观主义的言论。主观主义只是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打着自由、解放、美德和率真的旗号,它们有些观点只是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的。我们都知道自由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法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不然世界将会混乱不堪,宽容也不是针对所有人所有事,杀人放火是不值得宽容的,在辩护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资源都被主观主义所误用,它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问题,其立场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之前说过伦理学不像科学那样精确和客观,但是不是说伦理学没有资格成为真理,成为事实。但是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者的划分是轻易而举的,科学会告诉我们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告诉我们世界的物质构成,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而价值领域则会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生活等等,两者并不矛盾,所以科学主义对伦理学的怀疑似乎是杞人忧天,是完全没有没有必要的,甚至两者还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至此,伦理学应对了来自各方的对自身构成威胁的学说,捍卫了自己所倡导的观点和理论。此书第二部分论述了“人类善”“实践真理”的观点,讨论了伦理理论的结构、性质和地位,指出了伦理学中的价值观、行动观和方法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性的理论,从中展现出伦理学的多样性,阐明了这样一门理论产生的可能性。 而第三部分,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和今天已经提出的在这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几种理论。一是功利主义,二是义务论,三是美德理论,这几个理论都保留了原有的精华部分,是整体理论的点睛之笔,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行动标准,揭示了一些模糊的理论,其中所举事例往往是为观点锦上添花,一语中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完《伦理学导论》侯发现其实伦理没有想象中那么纷繁,我们每天都在和伦理打交道,它深深扎根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中,改变了自己以前原有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审视人事的角度,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