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创新教育并非高不可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凌宗伟 参加讨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儿童创造教育新论》是王灿明教授以14年心血书写的精品力作。书中,王教授从现实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计算能力与创造力倒挂现象”“拒录‘偏才’现象”等三个“非常现象”的深层分析入手,剖析了时下教育只看成绩、无视个性,只重知识、忽视能力的通病,以及单一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方式,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创造教育的时代使命和现实困境,系统建构儿童创造教育的核心理念、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作者认为,这三个“非常现象”折射的首先是国人教育理念的偏差。时下的教育因过于强调智力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育,这种偏差源于人们对创造力认识的偏差,因为人们习惯了用“高级的创造”否定“低级的创造力”,于是总是将创造力教育看得那么高不可攀。
    其次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似乎只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并没有将创造力的开发与培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师生在课程编制和实施中的创造性”,同时也“限制了课程的创生”。试问,没有创生的课程,何以引发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创造力?
    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刻剖析了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记忆为目标所导致的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多数学生、不重视方法的指导等行为偏差,以及这背后的教师潜在的“威权”与“专制”意识。这提醒我们,要扭转行为偏差,仅仅期待上层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或者说只有当每一位教师意识到创造力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才有可能在时下偏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生态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改变。
    作者敏锐地发现,创新教育之所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的偏差。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了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与其说是在教知识,不如说是在教答案。台湾学者吴静吉先生认为这种“重视纸笔测验忽略真实评价”的评价方式,“很难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多元表现”,也必然导致“在众多的学习策略中”,“以演练复习的方式为最多”。作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淘汰了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其实也是“与考试的本意相背离的”。
    作者指出,“当下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表现是创造动机不强,创新意识弱,创造能力差,多唯书、唯权威,照本宣科,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产生怀疑、发现其中的问题不多,”“在对待学生时,多采用划一、求同、规范、服从、谨慎的态度,不允许学生冒险、越轨、标新立异。”因为学校和教师功能认识的种种偏差,也导致了不利于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师源性障碍。笔者以为,更为可怕的是当我们在谈论这些师源性障碍的时候,往往会招致老师们的愤怒与抨击。如果教师对此没有清醒的意识,即便是上述偏差得到了矫正,师源性障碍不解决,包括创新教育在内的任何教育变革的举措恐怕也难以落到实处。
    作者清醒地意识到时下“不少学校的管理,带有很强的同一性和家长作风,很少允许教师和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种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同时也磨灭了管理者的个性。再加上频繁的检查、验收、评估、评比、督导等,使得管理者成了校园的“警察”“监工”。诸如此类的管理偏差,必然制约创新教育的实施。
    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谈论创造教育的时候,不是就理论谈理论,而是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告诉读者,创造教育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相反,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付诸实践。笔者以为这正是本书最大价值所在。或许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作者列举的那些实例中得到启发,进而认真思考在今天的教育困境中,如何使创新教育的理念与举措落到实处。(作者:凌宗伟,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13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