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生活并表现思想情感,就要涉及对人的理解。对于当代文艺现实而言,应当怎样理解和表现人的生活及人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并深入思考。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人性观仍然指引着我们对于文艺表现人性问题的思考,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第一,反对抽象化地理解和描写“人”,主张把人放到实践活动及其现实关系中去理解,任何现实的人都是现实关系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作品对于人的描写,关键在于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具体而言是要把握和写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更高要求是要真实地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才真正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如果把人理解为某种抽象本质,对人物进行抽象化的描写,都不可能写出真实的人。 第二,反对简单化地理解和描写“人”。如果仅仅从政治、道德或人性之类观念出发,把人物简单化地当作某种思想观念的符号,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化为善与恶、贫与富之类的二元对立关系,按照作者的主观好恶进行褒贬分明的描写,把现实的人变成抽象的观点,会导致对人的生活现实的歪曲描写,这同样是不可取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欧仁·苏、明·考茨基(又译明娜·考茨基)等作家创作的分析评论中,都对此作了十分具体详细的批判分析。 第三,反对庸俗化地理解和描写“人”。人性有善恶美丑和优点、弱点等,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表现显然是复杂的,如果只是关注人性的某些方面并津津乐道,这无疑是一种庸俗化。恩格斯尖锐地批判格律恩等人以所谓“人的观点”为标榜,以少有的勤勉去搜罗一切庸俗的、小市民的、琐屑的东西,把歌德身上庸人的这一面用文学家的笔法加以夸张和美化,就正是这样一种极为恶劣的庸俗化行为。 第四,针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描写,提出“合乎人性”的价值理念,反对人性观的根本颠倒。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中,必然会出现各种人性异化现象,这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也有人的主体性迷失问题。真正具有人性关怀的文艺作品,既要深刻揭露批判人性异化的现实根源,也要致力于唤起人的主体觉悟和人性觉醒。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以及一些人的评论,不仅缺乏对人性异化现象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反思,而且把被压迫者的人性觉醒和人性解放追求看成是一种罪恶,把引导其皈依宗教道德看成是人性的复归,这无疑是对人性观的根本颠倒。 从历史反思的角度来看,过去有段时期,文艺反映生活和叙事写人,不是从生活实践和现实关系出发,而是从主观化、抽象化的理念出发,将人性描写当作错误观念完全否定和抛弃,人物描写的简单化、概念化、脸谱化现象随处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变革发展,正是从否定错误文艺观念、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和对“文学是人学”命题的重新认识开始的。然而从近一时期的文艺现实来看,又不能不让人产生新的困惑,文艺反映生活和叙事写人,似乎又陷入了人性观的某些新的误区,与“合乎人性”的理解和表现人的要求相去甚远。 比如,文艺界曾经流行一种人物“性格组合论”的观点,这本来是针对过去某一时期人物描写单一化和扁平化的弊端,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不无积极意义。然而,这种所谓“性格组合论”,无论是二重组合还是多重组合,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人性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