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古诗英译要做到话语融通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严晓江 参加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世界上发挥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译出实践至关重要,它体现了本土文化对异域文化进行主动传播的愿望和举措。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成为传递本土文学经验、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古诗最初的翻译工作以西方汉学家为主。近几十年来,中国翻译家不甘落后,取得了卓著成绩。但是,古诗英译(外译)及其研究应置于世界文学的图景下予以审视,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维价值影响目标语读者的思想世界。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实现翻译的话语融通。话语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受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条件、主流诗学观等要素的影响。
    注重精神交流 倡导译介结合
    古诗的经典性不仅仅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出的多重启示意义。当今西方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也离不开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养分。翻译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文化立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方面的深层融通。融通并非以一方话语压倒另一方话语,而是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同、互补。古诗英译也就是要促进中华民族精神融入西方话语体系,并且使其发扬光大。古诗英译的过程,是以现代人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进行沟通、碰撞、融合的过程。译者应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立足现代语境,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忠实再现诗人的精神境界和古诗的深层内涵,使译文在异域文化语境中也能产生经典原作的辐射效应。
    翻译活动是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不同层次目标语读者阅读和研究的需要。古诗英译固然可以采取多种译介构成结构,但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西话语融通,译者可有意识地添加序言跋语、导读文字、注释、插图、照片等副文本,以弥补因单纯翻译而造成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不足等问题。副文本对整个文本的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并且会对译文的接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作为一种深度翻译手段,副文本也是译者进行文化定位以及实现翻译意图的载体,有助于引导目标语读者对古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悟。恰当的副文本依赖于译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丰富的学识修养以及对预设读者认知能力的估计。
    使用通俗语言 兼顾音形之美
    长期以来,普通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知之甚少,尚未形成一定数量的接受群体。因此,如何激发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并且逐步扩大传播范围,是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话语融通依靠翻译,翻译是由语言来实现的。译者最需要下功夫的是使用明白、晓畅的现代英语译介古诗,诠释诗人意图和诗歌意境。许渊冲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原则是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而又不违背原文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尊重中国文化异质性的前提下,从原文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充分发挥英语优势进行古诗英译,这样既可以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标语文化。无论是以异化策略为主还是以归化策略为主,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异质文化的互融共生。
    让目标语读者读得懂中国古诗,还必须注意在翻译时要体现诗歌自身的音美和形美特征。诗之所以成为诗,不仅在于它表达的内容,而且在于它表达的方式。中国古诗反映了物我一体的运思模式,更加注重缘情而发与情景交融,这种感性的特质一经翻译,就必须遵循英语语言的形合特征、逻辑关系、语法规则。音韵美是构成古诗整体美的重要因素。译诗如果不押韵,那么就失去了诗情诗味。中国古诗讲究平仄律,英语诗歌讲究轻重律,所以译诗很难保持也没有必要保持原诗的音韵节奏。译者可借鉴传统英语诗歌的不同韵律形式,使用韵体译诗,但并不是机械复制原诗音韵;在诗歌外形方面,中国古诗的诗行排列以整齐方阵为主,而英语诗歌由于每行单词数不固定,诗行排列呈现长短句的特征。因此,译者可以重组语言结构,通过变通方式营造译诗的形美效果。总之,古诗英译不是文学形式的直接转换,而是根据英语的诗学要素进行某些本土化改造,使译诗也具有目标语的音形之美。经整合之后的译诗,既可以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中国古诗的诗性特质,又能获得更大程度的亲近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