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包括主旨报告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主旨报告分别在7月15日上午、下午和7月16日上午、下午分5场举行,有9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报告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如下(按报告时间先后排序): 德国美因兹(Mainz)大学Walter Bisang教授 德国美因兹(Mainz)大学Walter Bisang教授的报告题目为Radical pro-drop and typology: A histor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account(《基本代词脱落和类型学——一种历史的和社会语言学的解释》)。他指出普遍语法对基本代词脱落的解释存在问题,有必要采取类型学的视角对此重新加以审视,并通过频率、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历时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基本代词脱落和语言历史中的屈折形态系统存在关联。 香港城市大学Matthias Gerner(马嘉思)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Matthias Gerner(马嘉思)教授的报告题目为Word class size and reanalysis(《词类大小和重新分析》)。他选取特定语言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对其大小、输出义、演变历史和模式等进行考察,发现:词类中成员越多、演变得到的新义就越少,即词汇大小和输出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 浙江大学程工教授 浙江大学程工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现代汉语程度短语的统一分析》。他考察了普通话中补语标记“得”及其在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并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认为,现代汉语的程度结构本质上只有一种,应当把句法推导与其音系实现分离开来,从而化解补语标记的多样性与补语结构的一致性。 南昌大学陆丙甫教授 南昌大学陆丙甫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汉英主观程度词系统中看“很不-不很”》。他将“很不”和“不很”之间的差异置于整个“主观程度副词”的等级系统去看,并通过汉英比较发现,两者都是贬义形容词的否定等级远少于褒义形容词的否定等级,但汉语对褒贬对立更为敏感。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朴正九教授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朴正九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起点介词语义地图研究》。他对29种汉语方言中40多个表“起点”义介词的多功能性以及语义功能的家族象似性进行分析,构建出了其语义扩展的概念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对介词功能扩展的动因进行了认知推理机制方面的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