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敦煌语言文学文献:探源寻迹话今用(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光明日报 张涌泉 参加讨论

    二、文脉传承
    文脉的传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发展。敦煌语言文学文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珍贵、多样的精神财富,加强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弘扬那些优秀的部分。打开敦煌文学作品,我们不但可以欣赏到瑰丽的丝路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也不时可以感受到先贤们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思考。这里仅以王梵志诗为例。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个通俗诗人,宋人笔记和日本古代书目中都有关于王梵志诗的记载。但明代以后其人其诗就销声匿迹了。幸运的是,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三十多个王梵志诗的写本,存诗近四百首。王梵志的诗基本上用口语写成,清新自然,表现的多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和思想情绪,同时又富有哲理。如下面的三首诗:
    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自生还自死,煞活非关我。续续生出来,世间无处坐。若不急抽脚,眼看塞天破。
    生死如流星,涓涓向前去。前死万年余,寻入微尘数。中死千年外,骨石化为土。后死百年强,形骸在坟墓。续续死将埋,地窄无安处。已后烧作灰,飏却随风去。
    第一首,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处于世外桃源中的优哉游哉、自得其乐的隐士形象,读后令人神往。第二首描述世上人满为患,担心毫无节制的生育,不但让人无地可住,还会“塞天破”。最后一首有感于人多墓多,长此以往,不但无地安葬,也将无地可耕,那将是何等恐怖的场景!所以诗人倡导火葬:“已后烧作灰,飏却随风去。”那又是何等的洒脱!王梵志大约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痛感需要控制人口爆炸的诗人,也是第一位反对土葬、呼吁保护耕地的诗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诗作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有极强烈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