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用学视域下的身份建构小考(3)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袁周敏 参加讨论

        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1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4日)等曾报道转载了某官员的“猥亵门”事件,该官员在事件败露后对着众人高呼:
        (4)“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我卡了小孩的脖子又怎么样,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这不能不反映出身份背后的隐性文化,因此我们得到:
        身份凝聚着一系列的后台背景知识,包括相应的社会期待、权力和义务,在特定的语境作用下其相应的部分会被激活。
        这种身份的社会期待、权力和义务等为身份资本属性提供了基础。Mey(2001: 216)曾指出“even doing nothing can figure as a recognized (pragmatic act)”; 我们认为这正道出了说话人身份的一项重要属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话人甚至可以不说话而实施一个语用行为(套用Mey 的表达:even saying nothing can figure as a recognized pragmatic act ).
        (5)小李一直想请单位的张局长吃饭,局长总推托说忙,这个周末,小李的姑父(省里的厅长)跟小李在一起,他们开车(厅长的车)经过李局长小区楼下:
        李1:李局长,晚上有空吃个饭啊?
        局长2:你好,小李,有什么事明天上班说吧,不用吃饭了。
        李3:您看,我都到你楼下了。
        局长4:不用了,你回去吧。
        李5:哪里,你到阳台看看,我们就在楼下。
        局长:哎呀,早说啊,我马上下去。
        厅长一言不发,却成功实施了特定语境下的邀请语用行为。这种情况在政治话语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什么级别的官员出席(主席台就坐而非发言)什么样的会议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涵,观察家、评论家以及资深记者正是依靠其深邃的洞察力敏锐地观察到人事升迁、部门重组等深层含义的。从这个角度说,词语不在处,身份存在,人因身份存在而使自己出场。
        为什么该官员要自称是交通部的呢?当然上面推论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因为该身份能够给他带来资本增值,隐性的社会文化告诉我们交通部的官员其权力关系网不一般。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作为个体的交际者,供其选择归类(自我身份定位)的群体很多,为什么选择这一群体而不是那一群体?这种选择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社会身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社会身份理论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人们倾向于通过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有利比较从而获得有利的社会认同并称之为积极社会认同。社会身份理论及后续发展的自我归类理论揭示了社会个体具有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的倾向,个体具有自动自我分类的功能,个体社会身份形成表面来是个体自我归类造成的,然而更深的社会内涵是通过归类获得的社会身份具有提高自尊和减少不稳定性的社会内涵(参见袁周敏,2015)。据此我们认为:
        第七、说话人一般根据社会的积极取向定位或者突显自己的身份,即倾向于寻求积极的身份认同。
        以上几点关于身份的推论都是在具体交际实践中进行的。实际上,为了与交际者在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区别开来,突出相关身份的交际属性以及相关研究的语用属性,陈新仁(2014)将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identity in use)。这种结合具体情境考察交际过程的身份运作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身份特性,与汉语字典中对身份的界定相契合,从某种程度上避免陷入二分法思维研究身份的陷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