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逻辑学视域下的类比推理性质探究(8)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金立 赵佳花 参加讨论

    四、语用性 
    类比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是一种依赖语境变化而变化的或然性推理,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合情推理,因此,在认知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性特征。Eemeren与Grootendorst在《论辩讨论中的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语用论辩术,认为论辩主要是一种“说服性活动”,应该注重研究主体的言语交际意图[15]。“论辩是旨在通过提出一个命题群辩护或反驳一个在论点中表达的命题,来使理性批评者接受该论点的言语的、社会的和理性的活动。”[16]301我们认为,类比推理过程中的认知语用性特征可以诠释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者在一定的意图驱动下,创建和传达了一个类比推理;听话者在具备了相应的认知能力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受说话者的意图。从传达到接受,从生成到理解,类比推理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复合的言语行为,涉及意图性的驱动,合适性的评价,动态性的生成,以及是否可接受等重要方面。这些都与语用性息息相关。演绎和归纳无法实现的语用性恰恰在类比推理中充分实现了。 
    第一,说话者在意图的驱动下,对类比对象做出了合适的选择。意图是指说话者欲达到的某种目的或想法,这种目的通常是希望通过两个对象的类比得出说话者期望达到的一个事先预想好的结论。当某人提出论辩时,他就在隐含地诉求合理性。Eemeren和Grootendorst的语用论辩理论认为,类比关系是“通过提出某个有争议的东西和另一个无争议的东西之间的相似,来表明某物适用于早已被接受的东西也适用于尚未被接受的东西”[16]503。这种类比关系主要存在于两个具有相似情形的事物之间,从正义原则出发,相似情境中的事物应该得到相似的对待,这也体现了论证者试图改变听众某个方面思想的意图。说话者在进行类比推理前,会先在思维中预设某个想要得到的目标结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开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说话者在意图的推动下,会根据背景知识、科学常识等因素,合适地选择听者可以理解的类比对象,从而使自己要表达的类比推理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一个类比推理要具有说服性,其意图必须是明确且可以影响到听众的。类比推理作为一种或然性推理,具有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结论的特征。这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科学家常根据相关事物的类比得出一些新的科学结论。例如,蝙蝠和超声波探测仪、鱼和潜水艇的类比等。 
    第二,相同的类比对象在不同的意图下会动态激活不同的意义。根据Peirce的符号三角理论,对象与符形之间的联系是指称,如“玫瑰”的概念与一朵具体的玫瑰花;符形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如“玫瑰”这一概念表达爱情的意思;而对象与意义之间是通过符形达成的间接联系,如现实中的玫瑰花本身并不必然携带爱情的意义。由此,对象与意义之间缺少必然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两者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多对多的对应关系,即同一个对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反之,不同的对象亦可以表达同一个意义。这一特征在类比推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类比推理的动态建构与理解的过程中,说话者不仅可以运用相同的类比对象表达出不同的常规意图,还可以使类比对象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内涵,承载丰富的意义。如,在“学生-大学”与“船长-海洋”的类比中,既可以表达“学生在大学中锻炼成长”就如同“船长在海洋中不断成熟”,也可以表达“学生需要遵守大学规范”如同“船长需要遵守海洋规律”,还可以是“享受幸福”、“充实地生活”等其他的意思。二是同样的意图也可以用不同的类比对象来表达,即说话者为了表达某种意图,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源域和目标域,这并不影响说话者意图的传达,只要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可。例如,“国王-臣民”、“船长-船员”、“校长-学生”、“上帝-子民”等诸多关系都可以与“父亲-孩子”构成类比,表达“抚育、保护、管理”的意思,具体选择哪项,是构建者自由选择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