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外著名学者对《文心雕龙》评价大都从中西比较的宏观角度出发:如鲁迅先生《论诗题记》所说:“篇章既富,评骘遂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指出:“像《文心雕龙》这部体大虑周的巨制,在同时期中世纪文艺理论专著中还找不到可以与之比肩的对手。”日本学者国原吉之助也如是说:“我无法忘记刚刚开始翻阅《文心雕龙》时所感到的惊讶。与之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等西欧古代文艺批评或文学理论著作顿时黯然失色。” 刘勰为何要撰写《文心雕龙》呢?他在《序志》篇说: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 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刘勰在孔子伟大精神的感召和启示下有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从而选择了论文学,既是弘扬孔子思想宗旨的需要,也确信在这一领域自己能超越前人,足以“立家”。联系到全书首篇《原道》说:“文之为德也大矣”;“夫子继圣,独秀前哲……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引“《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可知他强调以圣贤著述为楷范的文章写作在思想教化上有无可替代的功用。用当今的话语说,就是好文章能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文心雕龙·序志》为全书的序,介绍这部经典的命名、立意、写作动机、结构体系和立论原则。开篇就解释以“文心雕龙”题名的缘故: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材,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以灵矣。 在古代,人们以“文章”(美的文辞)为文学作品,即以美文为文学的观念。古人意识中,心是主思维的器官,是情性所本、智慧和创造力的渊薮。《序志》直言所谓“文心”就是“为文之用心”:作家心灵(情感智慧)的艺术展示。以“文心”题名,盛赞 “心哉美矣”,指出人类具有“超出万物”的灵慧和美的创造力。联系到《原道》篇称人是宇宙智慧集中体现的“天地之心”、为万物“性灵所锺”,充分显示人在智慧创造上有睥睨万物的高度自信。“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的反诘进一步强调,文章之美何止是言辞雕饰呢!显而易见,其核心乃是人的情灵之美。 “文心”的意涵值得玩味:“心”人所共有,“文心”是文章的、更是作者的。“心”指情感、精神意志和灵慧而言,既是作家文美之所生所在,也是无数受众被文美感化、塑造的心灵。在《序志》篇,也是全书末尾刘勰说:“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凸显了从事著述的价值、社会意义,也即作家以情志和思维创造实现的永恒生命价值。 “心”美内蕴于中,“文心”有作家的个性,美的追求会不断在精神层面发展和有所创获,因此造艺的取向不一,境域也会不断拓展、提升和丰富、深化。美在“文心”既可免除“美偏于外在形式”的误解,也表明美的追求与创造丰富多样和永无止境。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西学东渐以后日本学者从西方理论中移植并命名的。“文学”一词源出中国,古籍中它也有用为“文章写作”之处,但最初和后来古所谓“文学”多与“学”(学术、典籍的了解运用)相联系。于是近代有中国学者指出,今所谓“文学”是一门艺术,而非有关文章的学术(就如音乐艺术、绘画艺术、雕塑不能称之音乐学、绘画学、雕塑学一样),称谓并不恰切。古人的意识中大抵是以美文(文章)为“文学艺术”的。 《文心雕龙》虽未直接给文学定义,一系列经典性表述已展示了传统文学观念。以美文为文学最简明地道出了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是艺术,它是美的;而文学美的创造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或称媒介),这是文学与其他门类艺术的区别所在。比起现代一些理论家偏于繁琐和欠确切的定义来,以美文为文学也许是最本色和简要的概括——若说“文学就是人学”的话,其他艺术难道不是人学吗?说文学的特点是倚重想象、抒发情感、塑造形象,何止文学,哪一种艺术不倚重想象和感情呢?美的内涵和外延远比形象宽泛!比如有文采的理论话语、写得漂亮的应用文有时很难说在“塑造形象”,但通常可以说它们是有文学性的。 称谓“文学艺术”已约定俗成,如今似无必要作出改动;然而对这门艺术以“文”(语言文字)为传达媒介和载体的特点,今后的理论思考中应予更多关注,考究运用以表意为第一属性的汉字作为记录符号的语言写成的诗文之时,就更有必要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