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无足够有力的证据表明,人类语言句法中必然有时态表征。对于无显性时屈折语素的语言而言,假定其句法中有可区分将来和非将来的时态成分,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一有时间指称功能的时态构件如何能够在没有任何形态证据表明存在时间语义对比的情况下被习得;而如果假定其句法中含无时间指称的填充性时态部件,需要论证该成分对句法推导有益。但从相关语言语料来看,为句法设立填充性时态部件也证据不足。如此,可以认为存在“真”无时态语言。“真”无时态语言可以通过语气情态和体貌来表达时间性语义。有证据表明,汉语可能也是“真”无时态语言。 【作者】曹道根 许凌春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刊】《当代语言学》 2017年第1期 【关 键 词】“真”无时态语言 时态 语气 体貌 时间性 【基金项目】本文获浙江财经大学“校杰出中青年教师”人才工程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科专项课题(编号2014dfy002)资助. 1.引言 语言所涉及的一个普遍概念是“时间性”(temporality)。任何语言中的任何(陈述性)语句所述事件或情景都需要在时间轴上获得定位(temporal location)。按模态论,语句所述命题为真,就是指该命题在一定的世界和时问中为真(Ogihara 1995)。自然语言表达时间性的手段之一是时态(tense)。时态是对语句中“参照时间”(R)和“说话时间”(S)之间先后关系的语法表征(Comrie1985;Smith 1997)④。R先于S为过去时,R与S重合或R后于S为非过去时(non—past)。在Stassen(1997)看来,动词是否对过去和非过去时问做出形态编码,是判断一种语言是否为有时态语言的一条重要标准。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WALS,Dahl and Velupillai 2013)所调查的222种语言中,有近四成并不采用显性屈折来区分过去时和非过去时。这些语言按Stassen的形态编码标准就是无时态语言。不过,理论语言学家所考虑的不仅有形态编码,还有句法表征。一种语言如果有显性时态屈折,按形态一句法同构原理或形态一句法映射假设,其句法中也相应有一个发生投射的时态功能语类(T)。一种语言若无显性时屈折,则还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该语言的句法中仍含时态投射(TP),T对应零形式时态语素;要么该语言的句法中不含时态投射。前一种情况仍遵循形态一句法同构原理,据此,无显性时屈折的语言仍为有时态语言;后一种情况属于零假设(null hypothesis)。零假设在统计学中是指默认两个被测量或检验的现象之间没有关联,除非发现存在相反证据。按此假设,某种语言若无显性时屈折,则不必假定其仍有隐性时屈折,以对应其句法中的时态表征。如果此假设成立,则存在“真”无时态语言。 “真”无时态不是说语句没有时间性,或者不对其所述情景做时间定位。“真”无时态是指一种语言在形态层面上没有表达时间区分的显性屈折,在句法层面上也没有用以表达时间区分的时态部件;“真”无时态语言不通过语法手段,但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对R和S间的二元关系进行编码。关于“真”无时态语言的讨论,存在两方面的文献。一类文献和零假设相悖,认为语言虽无显性时屈折,但仍可以有隐性时屈折,无显性时屈折和有隐性时屈折之间关联;无显性时屈折语言是表面无时态,实则有时态,其零形式时屈折和其句法T对应。此类文献还提出证据,表明“似”无时态语言的句法T表达一定的时间区分或时间性语义,或者,即使T不表达时间性语义,T也因为具有纯粹的句法功能而不可或缺。另一类文献对上述观点进行反驳,其结论自然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真”无时态语言。后一类文献还对“真”无时态语言如何实现情景的时间定位这一问题做出论述,并借此说明时态作为语句时间性表达手段的非必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