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沪剧经典代代传(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娜 参加讨论

    
    四代同台,演绎经典传承
    经典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够一演再演,越演越活,经久不息,而且无论以哪种表演形式、哪位人物、哪个角度切入,都能把故事说得有滋有味。
    沪剧《雷雨》是以繁漪为主要视角的。繁漪是新旧交替时代极有特色、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把握演绎的难度非常高。当年沪剧名家丁是娥把这个人物演绎得生动真挚,曾有“活繁漪”之称。2013年,因为成功演绎繁漪这个角色,现任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第二次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她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出色的表演,将繁漪的情感变化揭示得层次分明,塑造了另一个崭新的繁漪形象。
    除了茅善玉外,此次在《雷雨》中扮演鲁妈的陈瑜、扮演周朴园的王明达、扮演鲁大海的钱思剑和扮演鲁贵的凌月刚等都是沪剧舞台上具有相当功力的演员。据了解,此次《雷雨》汇聚了沪剧院老中青四代优秀演员,陈瑜、王明达是老前辈,茅善玉、钱思剑、凌月刚等是中坚力量,扮演周萍的朱俭是青年一代,而扮演四凤和周冲的“90后”演员洪豆豆、金世杰则是成长起来的最年轻一代。上海沪剧院有一个传统,只要是传承的戏,每一代演员都会演。比如年轻时陈瑜就演过繁漪,王明达演过鲁贵,茅善玉演过四凤,一代代年轻演员接过角色的接力棒,把包括《雷雨》在内的经典剧目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走进高校,吸引更多青年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很重视将戏曲推广进校园,去年他们走进上海20多所大学,有讲座,有交流和互动,并通过“大学生公益票”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剧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去年10月,上海沪剧院首次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合作,将歌颂优秀民族精神的原创沪剧《邓世昌》带到了北大校园,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和扎实有力的表演,吸引了大批来自北大、清华、北航、首都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学子。作为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三年合作计划”的第二部大戏,沪剧《雷雨》是沪剧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受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开票后,学生票在短时间内一抢而空。不仅如此,北大学子还自发组织了观剧团,在演出结束后与主创人员进行零距离交流。
    茅善玉坦言,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标准化剧场。有人劝她,到学校去演出,简单演演就行了,可是她觉得不行。在她看来,去学校演出是播撒种子的,种子质量很重要。如果种子不好,明年就没有收成了。种子一定要好,要遴选名剧、名家,保证声光电质量。学生们第一次看,留下美好记忆,下次还会买票看,才能真正达到吸引年轻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