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余事正心读《名山书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徐建融 参加讨论

    传统的优秀文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职于艺”者要再“进于道”,而“志于道”者不妨“游于艺”。由于“职”、“游”的不同,所以,对于同一门艺术,二者的认识有时不免会发生相当的分歧,尤其在书画艺术上更是如此。近读《名山书论》(《名山丛书》卷一),其所倡与平时习见的专业书家的观点,便大有径庭之处,但又似可以作为专业书家的参考。
    钱名山先生无意作书家。他一生的学问,全根柢于经史尤其是《春秋》之学,于《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多有发明而尤重《左传》,识者以为“精思独创,实清儒著述中所未尝有”。但不同于作为专家的经学家、史学家、《春秋》学家,他不是把经史、《春秋》作为研究的“学术”,而是作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立身处世包括“余事”之书法的“学养”。这一点,从他的《名山书论》尤其可以看得清楚。名山先生作书,迥异于近世专业书家的悬腕、悬肘,即使作盈尺的大字,他也是手腕靠在桌面上的。抗战期间鬻书赈济难民,甚至写到把手腕磨砺出血!他的弟子谢稚柳先生作书,同样也是如此。对这种书写方式,可能当时便有人提出质疑,因此,他在《名山书论》中用大量篇幅论证了古人作书未必“以悬手(即悬腕、悬肘)为法”。但我以为名山先生书论的主要价值并不在此,因为“执笔无定法”,悬手还是不悬手,更是各人的习惯问题,二法尽可并存,不必执此而斥彼。
    在我看来,《名山书论》的最大创见有三。一是“行其所无事”。什么是“行其所无事”呢?就是书法最基本的规矩法则,“是‘画’,还他平;是‘竖’,还他直;是‘口’,还他方;是‘田’,还他四孔均匀;是‘林’,还他两木齐整;‘川’、‘三’,还他两夹清明;‘齐’、‘灵’,还他左右轻重如一;长的还他长,短的还他短,扁的还他扁,如此,则所谓‘行其所无事’也。俗书之坏,只为习气多。凡所谓习气多,皆非字之固有者,皆作伪,心劳口拙之类也”。又说:“奇形怪状,一切皆是野狐禅。夫道若大路然,书犹如是也。所见书家,方其初学,弥为近理,及其成家,必入丑怪。一入歧途,永无出路。故曰:中庸不可能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横平竖直,是写字的基本准则,当然不是水平、垂直而不妨右上、左偏,但移步不换形,决不能把横写成不平到不成横,竖写成不直到不成竖。这就是《论语》中“博学于文”、“亦步亦趋”,“无过无不及”,和韩愈《进学解》中“踵常途之役役”的意思。而“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少书家却把心力用到了无事生非的“大跨度创新”上去,舍常途而欲“独辟蹊径”,弄得“奇形怪状”以博取观者的眼球,他认为是不可取的。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名山先生于书法,则可谓“烹小鲜,如治大国”。这个“行其所无事”的书学思想,便通于《春秋》“大一统,攘夷狄”的义例。横平竖直好比周室,变化创新好比诸夏,而“奇形怪状”便成了夷狄。“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有“用夏变夷”,无“用夷变夏”,这其间的等次彝伦、文化差异,施诸于“治大国”为《春秋》学,施诸于“烹小鲜”便为书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