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古城与流年(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日报 宁肯 参加讨论

    照相馆
    现在的琉璃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造后的样子,以前没有现在这样的砖木二层小楼,就是一些老平房。以前店里大多也没有柜台、收款台,一进门四壁书架,或文房四宝,物品附有标签,上面写着品名和价目。里间屋的临窗,通常有一张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两旁是太师椅,壁间悬挂着对联。
    琉璃厂书肆的形成与明代迁都有关,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永乐年间科举制度重心移往北京,外省学子竞相进京赶考,至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琉璃厂圈在城内,而定居在此的官宦拥有大量图书古董,赶考的举子们纷纷前来或求借书籍或欣赏古玩,书籍与文房四宝的买卖亦随之兴盛。到清初北京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汉人只准居住在南城,于是推动了南城文化兴盛,迷恋琉璃厂文化氛围的文人墨客和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择居于此,有眼界的各地书商便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藏书。到康熙十八年,北京的书市和古董市场大多迁到了琉璃厂。生活与文化杂糅,市井与百业俱兴,尽管也经历了各样兴衰,历史风貌一直并无大的变化,直到改造成一条所谓的琉璃厂文化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琉璃厂没有修旧如旧,而是推倒重来,驱逐了“文化”中的“生活”设施——银行、照相馆、饭馆、理发店、菜店、食品店、修车铺,统统消失,连续建成了现在砖木仿古二层小楼,倒是很像一条想象中的宋代古街。然而殊不知古街是“生活”出来的,不是“建”出来的。文化是杂生,繁衍而成,没了生活,规划出的“文化”死气沉沉。现在,荣宝斋、汲古阁、戴月轩、萃文阁、槐荫山房是市场,不再是生活,是道具,而非文化,游客与街互为道具,所谓古街,似是而非。不是不许变,别把生活的底蕴变没了。现在别说游人,就是我,走在这条仿古街上,都感觉自己是这街的道具。
    当然了,似是而非,没人知道以前怎样也罢了,有时时间长了,假也构成了时间、历史、真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历史不就是这样构成的吗?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琉璃厂不真实?只是我还尚未走出历史,知道小时琉璃厂,总想去一下小时去过的中国人民银行,存一块钱开一个折子,或去一下副食店、百货店买几支烟,买点曲别针,理个发,吃一盘炒疙瘩、素炒饼,照个相。
    说起照相馆,琉璃厂可是有些故事,某种意义上中国的电影便诞生在琉璃厂一家照相馆。一个研究北京文化的学者告诉我,当年这家照相馆名叫“丰泰照相馆”,老板叫任庆泰。同治九年,任庆泰在奉天一家照相馆中当伙计,后到了上海,在一家照相馆做镜框活儿。
    老学者告诉我,这家照相馆是个法兰西人开的,任庆泰在那儿偷学了一些照相技术,那时他还没想到不久将会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人,会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琉璃厂太有趣了。同治十三年任庆泰到日本深造照相业务,到了光绪十八年回国,在琉璃厂开办了自己的照相馆,有技师、学徒十余人,兼营照相器材。到1905年,老学者说,世界电影已开始了十年,中国人也已有了近十年的观影经验,无论卢米埃尔的纪实短片还是爱迪生的新闻、滑稽纪录片,布莱顿学派的社会片,以及梅里爱所强调的戏剧式电影,任庆泰都看到了。任庆泰是一个技术派商人,除琉璃厂的照相馆,还经营着大栅栏的“大观楼”,放映的也都是舶来品。观影日久,任庆泰深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任庆泰决定自己拍片。经过一番筹划,在一个阳光如镜的午后,任庆泰用一架法国制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在琉璃厂一个露天空地上,请来了当时的京剧大师谭鑫培现场表演,他来拍摄。谭鑫培表演的是代表作《定军山》,电影虽然无声也没锣鼓点配合,且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是就这短短几分钟的影片,在大观楼放映时引起轰动,一时万人空巷。
    在《定军山》的拍摄中,任庆泰策划、指挥了整个拍片过程,包括演员和机位的摆布,尽管中国当时还远未出现导演称谓,对导演工作的职能也全不了解,但事实上任庆泰在拍片活动中所充任的角色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位导演。而从电影史上来看,任庆泰选择谭鑫培表演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兴起,且一兴起就汇入了当时的创意与实验的世界电影主流。差不多要到四年之后,中国民族电影才在上海兴起,因此,有学者说任庆泰也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第一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