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超高版税的大IP作者,出版机构还会继续追捧吗? IP热两极分化,购买应慎重 ■黎波(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热播热映的影视作品的脚本来源,逐渐从IP大咖转移至热点文学作品。IP热在出版界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第一,以前在网络或者传统图书上发光发亮的大咖继续发挥作用,依然能给影视圈带来较大的投资回报;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凤毛麟角。第二,与当下的时尚、三观以及生存法则相符合的热点文学作品,已成为众多影视机构挖掘的对象。 其实,从2014至2017年上半年在IP热的浪潮中,很多机构、公司购买的所谓的IP作品热度已经出现下滑的趋势。前两天看到微信上的一篇文章,谈关于2017年票房最惨的十部剧,其中有一部电影票房只有156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网络文学的潜力和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结果也往往不可预测。一般在网络上受网友们追捧的网络剧,虽然是从网络文学作品演变而来,但在转化成网络剧的过程中,是需要经过若干个编剧重新不断的调整和改造的,内容已经延伸、发展和丰满很多,所以是经过二次创作、三次创作,让这些产品相对更完美。 如果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没有二次和三次的加工、改编,在原粉丝基础之外,要想扩大群众基础,抓住更广泛的观众,难度很大。这并非IP大咖一己之力就能完成,而且这笔投入如果非常巨大,投资方也会计算投入产出是不是合算。所以我认为,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公司逐渐退出对网络IP大咖的追捧。 不仅如此,现在的读者消费越来越细分,不同的IP都纷纷有了自己的消费人群。如今的IP热并非像以前,集中在某几个IP大咖的作品上,新的IP作者和故事多且新鲜,再经过二次、三次的改编,能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说,如今IP热更符合网络时代的区中心、多中心、自中心的特点。 成本和风险相辅相成 ■黎 遥(新经典文化副总裁) 版税之所以超高,是因为有一张大饼在前面,还是一张能看得见的大饼。如果作家的水平不断下滑,如果作品质量不断下滑,眨眼之间大IP就变成了小IP,甚至连I都没有了,只剩下P了。所以无论是2018年还是2028年,只要是大IP,永远都会有人追,还玩命地追。新经典追不追,还是要看项目,要看自己的手艺,不是看大不大。打个比方,我是一个新疆厨子,就算白送我海鲜,恐怕我也不要。 但是追逐大IP是有风险的,当然成本和风险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每个作家前面都可以有“畅销书”几个字,只有极少量作家头上才有这顶帽子。高成本是正常的,不正常的则是高估了自己的手艺,高估了市场的溶解能力。 超级大IP是磨铁的基因 ■魏 玲(磨铁图书总编辑) 大IP作者一直深受出版机构追捧,很多年来一直如此,出版机构抢夺大IP作者是趋势。在出版业,二八法则甚至是一九法则非常奏效。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里面出的书基本上都可能成为头部产品。头部产品创造出来的价值,这里面包含了IP本身,它带来的流量和影响力,是经过市场、读者的认可。对于IP来说,它本身带有巨大的价值,也让它的议价权更大,所以它确实值得一个更高的版税的支撑。 磨铁是做国内原创作品起家的,如《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甄嬛传》等,都是从市场里挖掘出来的,而这些文学作品也带来了具有影响力的的IP热。从这一点来说,这种超级大IP,其实是磨铁的一个基因。所以对于磨铁来讲,这些超级大IP已经不只是出版的价值,而是一个产业链条的价值,即我们可以在整个产业链条里面从图书、电影、电视剧、网剧、游戏等方面进行开发,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