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七部《四库全书》版本有差异 由于全书共誊抄7部,分藏7处,能有效避免各种条件下的“书厄”。虽然该书部分被损毁,但是还是有完整的《四库全书》经历了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时光的洗礼保留了下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为大型图书集成的《永乐大典》,因只誊抄了两部而分别毁于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和后来的列强入侵。 不同版本的《四库全书》皆抄写而成,书纸皆朱标红格,采用正楷誊抄。皆采用包背装,装订成册后再置入书套或木匣内;七阁规制皆仿照范式天一阁式样,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六阁之名皆从水。书阁建成后,皆先收藏一部《古今图书集成》。 清初,康熙皇帝已经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皇帝在下令修书时也有他的私心。“他想在‘文治’上超越他的祖父,既然已有类书《永乐大典》在前,他也就只有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编纂一套书,才有可能超越祖父,体现自己的文治之功。”陈晓华这样解释乾隆的“私心”。 除了收藏地点不同、每套所册数、函数略有差别外,不同版本的《四库全书》各套书间书皮颜色略有不同。从目前存世的版本来看,大家最熟知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其封面为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而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颜色与文津阁本略有差异。 另外,七部《四库全书》纸张大小也不尽相同。南三阁较北四阁尺幅较小,像文澜阁藏书又经过丁氏兄弟等人抄补,佳纸难得,纸张质量、大小不尽相同。七部书盖印也不同:内廷四阁每册首页盖阁名之印,如“文渊阁宝”、“文溯阁宝”、“文宗阁宝”,末页盖“乾隆御览之宝”;南三阁藏书首页盖“古稀天子之宝”,末页盖“乾隆御览之宝”。 4 进献图书乾隆有奖励 两位专家介绍,《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很多来源,最主要的有六种: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敕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为了表彰进书者乾隆皇帝绞尽脑汁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近万卷)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是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正是由于记名之法,不标书籍具体版本,加以四库修书时曾增删补改了一些书籍,才使大家怀疑《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版本的可靠性,大到怀疑所有书籍版本的程度,但这是没有必要的。既然为了奖励而把书籍版本与进献书籍的人名或省份标注上,那么倘若被发现是劣等版本,岂不更方便对号入座惩处。那么谁敢轻易拿赝品以政治生命或身家性命家族祸福来糊弄乾隆。四库修书时,明文规定所收录的书籍必须是善本、足本。在中国封建时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传统下,以国家之力征集书籍,下面进献的必定是版刻优良的书籍。书籍经过层层关卡,方能入四库馆。四库馆臣也有鉴别版本优劣的能力,自然不会让劣等版本入选。当然,所征收书籍过多,有漏查现象也属必然,但这毕竟是少数。何况乾隆始终掌控全局,不时亲自过问。这样一个绝对权威的帝王在幕后挂帅,大家自然更是倍加小心谨慎。所以四库馆所收书籍应大部分是好的版本。”对于《四库全书》所用版本的疑问,陈晓华这样解释。 除了必须是善本足本之外,一部书若想收入《四库全书》,需要符合诸多条件,例如这部书的作者必须是已经故去的人。踪凡告诉记者,这条规定还引发了一件趣事:纪昀作为总纂官想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所作的《玉台新咏考异》收入《四库全书》,但是碍于这条规定,只得将这部书署上了自己已经故去的父亲纪容舒的名字。“但是根据后来学者的考证,这部书就是由纪昀所作。”踪凡说。 四库馆臣对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等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可以抄入《四库全书》的合格著作;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善本作为四库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之后再送呈御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