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瑰宝《四库全书》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袁新雨 参加讨论

    最近,国家图书馆开库展览了馆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这是清代编撰而成的七部《四库全书》中唯一一部原书、原函、原架保存至今的。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担任总纂官编修而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四库全书》知名度极高,但人们对其细节又所知甚少:人们往往都知其名、知其全,亦知其分四部,由纪晓岚编纂。但人们又对这套书更为具体的馆藏、流传、增补编修情况以及编修此书背后的趣事知之甚少。
    本期,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华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踪凡,他们对《四库全书》相关知识作了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此一“瑰宝”。
    1
    乾隆皇帝“立言”之作
    曾有一部热播电视剧中有过这样的桥段:深夜,宅院中,乾隆皇帝命大才子纪晓岚焚烧某因言获罪的文化名人之藏书,否则将以同等罪责论处纪昀(纪晓岚本名为昀,字晓岚)。纪昀不想获罪,更不想焚烧这些珍贵藏书。紧急之下,心生一计,便求皇帝许他有四部书的“豁免权”,几番拉锯之下,皇帝无奈应允了。这可高兴坏了纪昀,他得意地对皇帝说,请命人挑出这堆书中的经、史、子、集四部,剩下的我马上就烧。皇帝愣了,因为经史子集四部书,包含了所有的书——书自然是不用烧了。
    这个桥段很可能是杜撰的,不过其中透露出的两个信息却是真实的:其一,“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中国书籍;其二,纪昀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可以让他“肆无忌惮”地对皇帝提出一些关于书的要求。纪昀的这个身份便是《四库全书》编修总纂官,正是这个身份以及《四库全书》的修成让纪昀名留青史。
    《四库全书》对于乾隆皇帝来说亦十分重要,这部书修成与否,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担得起一代贤德明君的称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都注重“立言”,特别是三国时期以降,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说法,将“文”提高到了统治者必营之务的高度。所以,乾隆皇帝需要这样一部纵贯古今而规模最大的丛书来彰显自己的文治之能,这也使他为参与修书的人提供了诸多便利。
    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四库全书》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抄录了3500多种书籍的丛书是一部近乎传奇的图书集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抢眼的外在表现之一。
    然而,对于《四库全书》的评价却难一概而论。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这部书在保留珍贵文献上作了贡献,但是因为一些进献给朝廷的典籍反被禁绝、焚毁,大家对其也有异议,鲁迅先生对于《四库全书》甚至有“《四库全书》出而古书亡”的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华对此做了说明:乾隆四库修书禁毁典籍一事,当清盛时,无人敢议。但当它衰时,尤其是到清末改朝换代之际,需要摧毁清政府的思想根基,揭露清政府的罪恶,四库修书禁毁一事才被一些学者极力彰显。这虽然这有利于推进革命发展,但难免夸大之嫌。当时就有学者孟森指出:“革命时之鼓煽种族以作敌忾之气,乃军旅之士,非学问之事也……不应故为贬义。”后来,那些激烈抨击清政府的学者,如章太炎在晚年也认识到自己早期揭露满清文化政策的文章有夸大事实的成分。而当时对《四库全书》提出异议的鲁迅正是章太炎的学生。
    乾隆在修书过程中的“寓禁于征”也多为人指摘,陈晓华由此还专门撰文分析此问题,她特别指出“要客观对待‘寓禁于征’开馆修书与禁书对乾隆来说也是并行不悖的,如果书籍攻击朝廷等并不多,对乾隆来说,是可以接受,也是可以宽容的。但是,随着征书越来越多,违碍惊心亦越来越触乾隆之目,征书也就自然走向禁书,此谓‘寓禁于征’。不过,禁书是历代封建王朝皆有的事情,改书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惯用的手法,并非乾隆一个人的专利。总体而言,四库修书仍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