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报告文学史册上,徐迟是赫然醒目的存在。“文革”刚结束,他就阔步走进报告文学园地,推出《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以非凡的艺术成就和开拓精神为报告文学书写下一页辉煌。徐迟的成就和贡献在于,在遵循真实性原则基础上强化报告的文学性,并在题材开拓和开掘、科学家形象塑造、情感表现和诗性报告等方面取得诸多突破,有力地促进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徐迟创作及巨大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昭示其创作成就和成功真谛,仍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雾锁间关知然未尽然 徐迟是在中国社会和文学的天空即将放晴、但乌云仍旧笼罩的语境中阔步走进报告文学园地的。这意味着他必将面临严峻的局势和诸多束缚。其时,“工具论”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创作理念仍被扭曲误解——如视其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要求迅速反映时代前进的脚步,配合政治宣传等等。徐迟固然才华横溢,富有探索勇气,但仍感受到诸多束缚,无法放胆创作。而多年的灌输训育,变形扭曲的观念已内化为创作追求的组成部分,即使被捆绑着也浑然不觉,甚至觉得原本便该如此——束缚于心的悲剧致使他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很多精力和才华耗费在缺少意味的酸辣处。 徐迟是有抱负的报告文学作家,即使倍受束缚也要遵循规则,奋力前行。其作品如《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均系遵命创作,踩着政治宣传的鼓点发表,且以此为快意。由此便决定了创作的艰难和局限。如《石油头》,按照当时的标准写“王铁人”的先进事迹,笔墨只在表现其忘我劳动、积极奉献的工作层面上,不敢涉及个人生活和心理世界的雷池,甚至连名字都怯于写出。固不能说是新闻报道,但艺术含量稀少、感动力欠缺是无争的事实。及至写《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篇,艺术民主空气渐浓,但束缚仍旧存在,拘谨和宣传的痕迹依旧明显。 徐迟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他非常清楚并且一再强调,报告对象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刻画性格、塑造形象的重头戏。在采访对象、熟悉生活过程中,他也掌握了丰富的素材,对他们的人生遭遇和心理世界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但他知然而未然,材料取舍和内涵挖掘、事实运用和人物解读都大打折扣。他像当时的许多创作者那样习惯于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做文章,将很多材料提高到政治平台上解读使用。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他执意将地质学与民族国家的政治联系起来,对他的许多研究进行政治学解读和阐释——“靠谱”但有放大之嫌。陈景润在“文革”中备受折磨,他在逆境中坚持研究、奋力攀登,是悲剧英雄的逆天壮举。徐迟对此体会深切感受强烈,但在创作中“点到为止”,却刻意选择他生病住院等材料以表现其政治立场,为突出党的领导干部对他的关心,在春节送苹果上渲染铺张。《生命之树常绿》对蔡希陶的家庭生活、儿女情长乃至开创事业的艰辛漠然罔顾,却侧生枝杈把中国与缅甸两国总理会谈的情景拉进来,让他尴尬地侧身其中。徐迟擅长议论抒情,却因笔墨耽于时代政治,其所议既非恒理,所抒也非常情。随着所属时代的远去,有些文字感动力尽失,有些文字伤雅厌眼,影响阅读情趣。 以徐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他完全可以避免这类情况。但展读作品,刻意描写的笔墨屡屡出现,足见时代文学环境之劣和所受危害之深。 但这不是徐迟创作的全部,甚至算不上影响整体的内容。在束缚多重而严峻的时代,他付出巨大努力深入生活,鼓起巨大勇气挑战困难,突破包括自身局限在内的诸多限制,取得辉煌成就。他做了当时众作家能够做的,也做了很多作家没有做到的,摘取了报告文学的艺术皇冠。今天读徐迟,叹惋之余,应该珍视他的挑战和超越,珍视他蘸着血汗和激情写下的那些释放自我、表现真感受、抒写真性情的文字,更要珍惜他成功的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