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寻访张爱玲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张爱玲,清末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解放前的大上海是她的舞台,在那里她上演了文学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幕。
    张爱玲,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学神话,她的作品赢得了无数的读者,而她自身就像一本书更是让无数的读者着迷。
    2003年,去世近十年的张爱玲又一次大陆搅动了大陆书界。这是一部封存20年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它为什么会被封存20年?它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为我们解读张爱玲……
    主持人:陈先生在国内研究张爱玲的学者中,您是掌握她的资料相对全和多的,甚至还有很多一手的资料,那么这些资料您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陈:我跟她的姑夫一直有很长时间的交往,姑夫是叫李开第先生,也就是张爱玲早年去香港大学念书的时候的监护人,张爱玲也很尊敬他,他们之间也不断有通信,他曾经给我看过张爱玲后期给他的一些信件。那么我感兴趣的是,因为我觉得她在香港和在国外的那段生活资料的搜寻,个难度是很大的。相对来讲我生活在上海,张爱玲在当年在上海留下的足迹,我还是有可能去寻找,所以大概从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初,我一直在寻找张爱玲的那些作品,或者留下的遗迹,
    主持人:那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您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
    陈:我是2001年夏天到洛杉矶的,因为张爱玲晚年居住在洛杉矶,最后在洛杉矶去世,所以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觉得应该给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设立一个特藏。我这次来是很难得的机会,就提出来要求能不能阅览一下她的特藏,很荣幸被批准了。因为这个特藏并没有正式开放,当我看到这个《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中篇小说的手稿的时候,我就感到很惊奇,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张爱玲写过这样一部作品。
    主持人:那您对这篇作品的什么最感兴趣呢?
    陈:我对这个作品比较感兴趣的,是她的自传色彩比较浓厚。
    主持人:这部小说里张爱玲所描写的教会女生的生活也正她是熟悉的,因为自己就在的教
    会女校学习过。她好像年轻时以很好的成绩考上了英国的伦敦大学,但是欧洲发生战事了,所以她去了香港,那么这段经历对她是不是也是很重要?
    陈:这一段经历对张爱玲来说是很重要,张爱玲走上文学道路完全跟这个有关。她到了香港以后,没想到没多久太平洋战争又爆发了,她的学业第二次被迫中断。战争爆发以后,香港马上沦陷,她不得不又回到上海。回到上海以后她就面临着一个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回到上海以后,她觉得她应该走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就是她可以通过卖文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是卖文为生呀。她就开始给上海的一些中文报刊,英文报刊写稿,《紫罗兰》呀,《万象》呀,《杂志》呀,这些当时40年代上海滩上最有名的那些文学刊物写稿,得到了比如像很多文学前辈,像周瘦鹃呀,像柯灵这些人的赏识,所以她很快就在上海滩上成名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又认识了胡兰成,胡兰成狂热的追求她,她马上又跟胡兰成结合,但是她在上海出版了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之后,马上整个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她成为上海滩上最有名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主持人:也可能正因为她那时的影响张爱玲被称为孤岛女作家?
    陈:因为假定我们说沦陷时期上海文学有什么成就的话,张爱玲是一个最显著的代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不再是孤岛,张爱玲创作能力最旺盛时期,却也同时结束了。时代变了,她成为“吉普女郎”么?她又为什么被称为汉奸呢?
    主持人:那她的苦闷是从何而来的呢?
    陈: 因为她曾经跟胡兰成共同生活过,当时的上海舆论界对张爱玲是很严厉的,就是说认为她是跟汉奸生活在一起,甚至把她跟汉奸相提并论,当时我查到一个报纸叫“海派”,说张爱玲已经当时抗战胜利以后,由于有过这么一段不堪的经历,她已经穷困潦倒了做“吉普女郎”去了,
    主持人:“吉普女郎”?这是什么意思?
    陈:“吉普女郎”是这样,当时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美国作为一个战胜国,它来了很多美国水兵,在上海滩上胡作非为,当时有很多上海女子迫于生活,跟美国兵在一起,坐了美国人的吉普车招摇过市,这个就称为“吉普女郎”,在这个情况下面把张爱玲说成是吉普女郎,这个说的很不堪。
    主持人:那她真得当了么?
    陈:这个当然是无中生有不可能的,但是当时的报纸上面都有这样报道,这样的新闻出来,这个说明当时对张爱玲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她沉默了差不多一年多两年多的时间,整个就从上海的文坛上消失了。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过分了,对张爱玲来说不那么公平,包括柯灵他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说张爱玲是受了盛名之累。
    主持人:那么她当时就选择了离开么?
    陈:上海解放她并没有离开,她留在上海了,而且发表了两部很重要的作品,长篇小说《十八春》就是后来的《半生缘》,发表了《小爱》。我们从她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来,她对新社会还是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欢迎,但接下来可能有些事情她感到无法理解,因为她毕竟感到这个社会的变动,她不能够完全适应。比如有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她参加当时夏衍在上海主持文化工作,夏延很赏识她的才华,指名让她参加上海的第一次文代会,她参加了,但她的服装就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别人都穿的列宁装,这个革命的装束,装饰,她仍然是穿的旗袍,很不合群,她仍然我行我素。种种迹象表明,张她跟这个新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但她又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新社会,她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
    张爱玲离开了上海,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后半生一直是在那里度过的。她晚年隐居的生活却成了无数“张迷”们关注的话题,甚至有人专门住在她的隔壁用翻检她的垃圾的方法来更多的了解她晚年不与人交往的生活。
    主持人:我也是在您的这个序言里面看到一段话,您说您去寻访她的一些踪迹,想看一看张爱玲故居是不是有新的房客入住,故居前的几株绿树也该长高了吧,张爱玲常去寄信发传真的小店还在营业否,有关张爱玲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您极想知道的。您写的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很细微的一些细节,但也都是我们很想知道的。
    陈:我去看了那些地方给我了一个感觉,张爱玲当时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不如我们后来所想象的那么差,但是她自己还是很愿意,跟外界保持一段距离,不愿意陌生人,不相干的 人来打扰她。我的看法,她觉得不必跟外界发生那么多的联系,她想按照她自己的方式生活,当然另外一方面来说,她对生活也放弃了追求,她觉得她对生活已经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了,唯一的就是说,因为她曾说,我还在写,只不过这几年写的比较少了,人家以为我已经停笔了,这实际上是误会,我仍然在写。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身份,我是作家。
    主持人:包括像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很多人说不管张迷对这部书是喜欢、质疑、还是崇拜,其实都是张爱玲神话的一个延续,也是对张爱玲的一种喜爱的延续和表达。有评价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是一部谜一样的作品,在您研究的这些书里面,还有没有像《同学少年都不贱》一样的张爱玲的作品,可以用谜来形容?
    陈:谜一样的作品当然有呀,比如说我们大家已经很关注的,在她生前大家都很期待的,她的另外一个长篇《小团圆》,这个作品她在跟夏志清的信当中多次提到过。据跟张爱玲有过很多通信的美国的另外一位学者,庄信正先生的回忆,因为张爱玲给他的信现在还没有公布,但是我想他肯定是有根据的,据他的回忆,很可能就是张爱玲给他的信当中所透露的,这个《小团圆》她写到了张爱玲跟胡兰成的这层关系,她正面触及了这层关系,具体怎么处理,我们现在一无所知。这里另外有一个背景,因为当时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在台湾出版,《今生今世》最早是在日本出版,但在日本出版这个影响很小,微乎其微的,没有多少人看到,但是在台湾出版这个情况完全不同了,很多人,包括直到今天,我们研究张爱玲的生平,研究张爱玲跟胡兰成的这层关系,这个《今生今世》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一个必须要读的。很多张爱玲的传记都把它作为一个依据,因为张爱玲缺席,她没有发言,就胡兰成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当然人家只能参考胡兰成的。也许张爱玲意识到这个里面可能有问题,所以她想来用小说的形式来回应这个问题,但是她一旦写了以后,又觉得不合适,所以这个小说最后她还是没有拿出来。那么这个手稿是不是还在,有没有可能在将来某一天也公布,这当然是一个谜,可能是一个更大的谜,因为从我们现在所知的,或者所预测的《小团员》,可能要比这个《同学少年都不贱》更重要,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主持人:陈先生在我们节目最后,您能不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张爱玲的作品,还有她这个人?
    陈:可能这比较难,当然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说的,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存在,假定没有张爱玲,这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就会变得有点乏味,但是有了张爱玲就说明20世纪的这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它是有多种的可能的,张爱玲是说不尽的,这个说不尽本身就说明了她的一个魅力,这个魅力就是她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及她这个人,因为我们阅读她的作品,我们就会想了解这个人,通过了解这个人,我们可能会更多的来理解她的作品,两者是可以互为因果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张爱玲是值得我们谈论的。
    主持人:好,谢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