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原罪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文章作者:张长永
    绪 言
 
文学的发展要求使技法重要性实现出来,但是在普遍文学"西化"的过程中,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因为他们忽视了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城市从来没有为中国现代作家提供象陀斯妥也夫斯基在波德堡或乔伊斯在都柏林所找到哲学的体系。从来没象支配西方现代派文学那样支配中国文学的想像力"( [美]李欧梵《论中国现代小说》)。所以一味的强调"从引进的理论向生活索取对应"完全是不现实的。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必然在传统中展现文学的现代性,同时一个优秀小说家也必然是从一种文化层面而非道德层面上审视他所面对的人性世界。他不应当是愤世嫉俗,而应是悲天悯人。也许在他的笔下你找不到什么出路,但却能得到无穷的启示。张爱玲就是这样的一位小说家,她写上海,因为"上海(三十年代)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它与周围世界的强烈反差,提供了北京所不能提供的对文学的刺激力"。她描写她所熟识的中产阶级伦理道德(婚姻形态)她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在传统和现代文化转型期的痴男怨女。对传统反叛的负疚感和对现代生活的不协调使她的人物世界蒙上一层浓重的"原罪"意识。在对这种"原罪"意识的反思中张爱玲在寻找着四十年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女性的出路。本文即是从对张爱玲笔下人物身上"原罪"意识的透视中看看她是如何不自觉的超越了当时许多作家。
 
一、"原罪"意识的产生:对传统反叛的负疚感
 
张爱玲关注的对象是陕隘的,仅限于四十年代上海之中产阶级,这是她的不足,所以张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但正是这陕隘对像关注的深刻性上使张爱玲是以成为一名现代文学上优秀的小说家。当时的中产阶级是由一群封建遗少组成的,他们的祖上封妻荫子,到了他们已成过眼烟云。"往事凄凉不可听"他们不愿回首昨日,已经过去了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辛亥革命的胜利无情的摧毁了他们的旧梦,而现代观念愈益深人人心,使他们觉得过去的一切越来越遥远了。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深深迷恋中使他们自感无颜见到列祖列宗,这种负疚感愈积愈深而凝结成一种"原罪"意识。在这种原罪意识的支配下使他们最终走向一种畸形的,变态的生活。《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有一段很出色的描写。她说"梁太太这这园会,便泻染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五尺来高福字大灯笼,黄昏时点上了火,影影绰绰的,正像好莱坞摄《清宫秘史》时不可少的道具。灯笼里又歪歪斜斜描了几把海滩上用的遮阳伞,洋气十足,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丫头老妈们。一律托着油松大辫,用银盘子颤巍巍托着鸡毛酒,果汁、茶点,弯着腰在伞栖杯中穿来穿去"。那么这梁太太又是何许人也? "梁太太是个精明人,一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她做小姐时候,独排众议,毅然嫁给了一个年愈耳顺的富人,专侯他死,他死了,可惜死得略微晚了一点时候-- 她已经老了;她永远也不能填满她心里的荒。她需要爱-- 许多人的爱-- 但是她求爱的方法在年轻人的眼光中看来是多么可笑!"这里我们又可能看出又一与"原罪"意识相关的问题,即张爱玲笔下人物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梁太太力排众议可谓大不同于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在现代社会金钱欲望的熏陶下使得她以青春作赌注,赌她丈夫的早死。这一类人物很多,像《金锁记》里的七巧。可是最终她们终于发现了这完全是一个骗局,金钱使她们受了骗。可惜她们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了。可悲是她们在生活中又处处感觉到自身与这个社会的不协调。梁太太在别人眼中充其量是个高级的妓女,而七巧也只是一个麻油西施,流苏的婚姻是长期之卖淫……现代女性在作出自身选择的同时又同时发觉社会根本不允许她们选择,其结果仍是陷入对传统生活迷恋之中。以前门弟观念森严,七巧断不会嫁到姜家,以前三从四德梁小姐也断不敢与其兄闹的不可开交;以前儒家礼教繁文,流苏也断不会重婚…"如此种种便她们在对传统而不得时又深悔自己的过去。在"原罪"意识强化下只能使她们更放纵、更堕落、更畸形。
下面,我想对我的"原罪"意识作几点说明。"原罪"在基督教义之中是有最初的涵义。同时还有所有人共同承担主义。我们中国人是向来没有成形的宗教观念的。但几千年来的儒家教义显然已发展到极致而成为一种准宗教。让人顶礼膜拜。而五四新文化的反叛是有别于以往的。传统的反叛以李贽为代表而达到顶点,但"李贽等人的反叛是传统文化体系内的调整与变革,即文化原点与文化衍义之间矛盾冲突,而且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个人化努力,而五四文化和文学的生成则标志着传统文化和文学在外来文化的冲击融汇之中的整体性转型,它以反传统为生成机制,以外来现代文化为基本素质。"
    所以我所说的"原罪"意识可以宽泛理解为在新的文化转型之中,人对传统产生的一种回归意识,同时又隐合着对现代生活的不可理喻性。
    
二、"原罪"意识的生活繁衍:畸形的伦理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在对传统迷恋与现代生活高压之下往往会使人变得畸形,这可算是"原罪"意识的衍生吻。可是这种衍生最终会导致对传统经理关系的一次彻底的背叛。在以传统儒家教义为中心伦理关系之中,人与人等级分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三纲五常约束着人的行为。如今一切约束都没有了,但是在现代文明制度确立初期,甚至现在亦然,传统力量依然是强大的。你说人人平等,但是中产阶级优越感并未消逝。同时,你说高人一等,分明社会上有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强调现代观念的同时,人们还是对传统心存畏忌的。正是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境遇下,使得伦理关系异质。臣不臣,民不民,君也不君,一切都没了秩序。人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金钱欲和情欲在张爱玲文章交织着。在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这中柳原有一段话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让我想到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 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那时我们还在这墙底下相遇......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张文玲笔下的人物唯一出路被她指出来了,那就是让那时整个世界毁灭,让那种东西文化变态结合的文明消失后的人性之复苏。张爱玲《倾城之恋》之中让战争恢复了人性。此后在《十八春》之中让新中国的诞生复苏了人性。曼帧最终去了东北,生命有了方向和目标,这是张以往笔下人物随波逐流所不可能具有的。当然后来张明显感到自身与政权不协调是后话。那个时期张爱玲努力探索思索是不能抹杀的。在张爱玲笔下关于这种异质的伦理关系描写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三种《心经》之中的父女恋,《金锁记》之中母子、母女关系,《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夫妻关系等等。以此为代表形成一种异质人情网。这里需要探索的是这样异质伦理关系最终导致了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扼杀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时张爱玲的影响。在《造人》这篇散文中说"我们的天性是要人种滋长繁殖、多多的生、生了又生。我们自己是要死的,可是我们的种子遍布大地。然而,是什么样的不幸的种子、仇恨的种子!"每联想到聂介臣一聂延庆、曹七巧一姜长白,不由的让人心惊。这也与鲁迅的吃人循环说思想是相通的。但是这种循环是非机械的。这一点在下面再叙。
 
三、张爱玲的超越之路 : 对原罪意识理解之深化
 
通过对"原罪"意识的透视,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短短十年的文学生涯心路历程。应该说张爱玲从抱着一个绿斑澜的铜香炉(《沉香屑》)点着沉香屑,带着一壶莱莉香片始登文坛时便笔法老到,文气泼辣。但是如果结合其以前旧作仔细解读还是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的。
第一时期以《霸王别姬》(1937)为其代表,这一时期张爱玲受当时文坛风气影响,以写出传统女性之觉醒为己任。在传统道德的批判性基础上加上一些民主的内容。以虞姬为其代言人,文中有一句"他(项羽)听见她在说一句他听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场。"是怎样的收场呢?自然是对心底那份爱执着的追求,这里分明表现出一种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联想到萧红、冰心、丁玲这条道 路是很明显的,从中我们还可看出张爱玲彼时笔下人物还是有相当主观化情绪的,作者的身影依稀可见,与其后来隐喻式写法还相去甚远。作品带有一种抒情意味,写得很优美,也很苍凉。
    第二时期以《封锁》为其代表。作者对"原罪"意识理解上有所深入,在《霸王别姬》中我们只听到一种在旧世界中的一声叹息。到此时作者已深深感到传统力量的强大使得人们对他压力的难以承受。封锁时期一切文明暂且抛开,人性得到张扬,但是"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下个吨,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因为文明又笼罩着他们,"原罪"意识使他们回归重前。"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流出汗来。他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窝里去了。"这里吕宗桢对传统的反叛只限于一瞬间,对"原罪"认识只限于恐惧,还不带有悲剧性的意味。
    第三时期以《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代表。此时作者把对"原罪"的思索结合到现代生活的异化的观照。把人物置身于一种无根境地加以煎熬,剥下的是最本的人性。这一时期是张爱玲成熟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在前面已详细论述过。
    第四时期以《秧歌》,《赤地之恋》为代表这一时期反映一个天才作家离开其所熟识地方后悲剧命运,是张爱玲上海情结的必然结果。作者抛弃对"原罪"意识哲学上的洞照而踏入不熟悉的政治生活,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为张爱玲文学生命的短促,这样的划分是不理智的,但是无之不足以说明张爱玲十年探索的功过。严家炎有语"张爱玲终于在尝试运用娴熟的民族形式去表现现代派思想内容,使现代派小说在中国土壤中扎下了根子,取得了创纪录的成功"尽管说能有些考验,但在现代和传统结合之间至今未得被超越。鲁迅渭之"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是不为过的。
 
四、结语张爱玲"自身的原罪"思索
 
胡兰成有语"鲁迅是笑说地面对着政治的,听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他手中,文学从政治走回人间,因而也将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示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无论世人如何评论张胡这段奇缘,但是我觉得张爱玲有一句话是不应忘记的,那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应该说胡兰成是很理解张爱玲的。张爱玲从家庭走出,又受具有西方意识母亲影响,自身便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她自身是不是就生活在对"原罪"恐惧中 呢?她是传统的,对《红楼梦》,<海上花》的喜欢中可见一斑,但她的散文却又处处爱露出现代意识光芒。而后来她 旅居美国,闭门谢客,是否有意识拒绝西方意识的侵人而独 守其苍凉的传统呢?这里面有一个谜待人解读。但是我要 说的就是当我们读张文玲小说时最好别把张爱玲本人作有意识的对照,那是很没有意义的,作者自身不也是这样 表明的吗?"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荣莉香片,也许是苦了一 点。我将要说给您听一段香港的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且悲哀的城,把张文玲学成一个讲书 人是最恰当的了。在说到自己血统时,她说"他们只静静地 躺在我的血液中,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既然如此,我 们何必津津乐道呢?我不反对从传记文学角度作批评,但忽略了最有说服力的文本究竟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张爱 玲所用的隐喻式写法更点明这层意思。如果我们只从其自身出传便不可能对其笔下人物"原罪"意识作更深刻的了解,甚至会不明了在其参差写法后面的深刻同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