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2][52]毛莉:《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张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 [3]朱立元:《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4]朱立元:《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6]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7][9][11][14][16]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8]陶东风、王瑾、和磊、喻书琴、陈晓华:《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前文艺学的变革与出路》,《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10][17][18][20][23][25][27][28]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 年第6 期。 [45][46][51]高建平:《理论的理论品格与接地性》,《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 [12][13]乔焕江:《文学:从“是什么”到“怎么样”》,《文艺争鸣》2009年第3期。 [15]陶东风:《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19][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21][22]姚文放:《“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 [24]张江:《前见与立场》,《学术月刊》2015 年第5 期。 [26]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5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2年第4版。 [29]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30]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8期。 [3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32][33]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导言》,《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3页。 [34]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张江:《强制阐释的主观预设问题》,《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 [36]张婷婷:《文艺学本体论的建构与解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8]顾祖钊:《中国文论家:该换一种“活法”了》,《文艺争鸣》2013年第1期。 [37]《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0-91页。 [38]米歇尔?福柯:《什么是文学?》,白轻译,《文学报》2015年6月26日。 [39][40][41][42][43]张江《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 [44][49][53]王元骧《也谈文学理论的“接地性”》,《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 [47]赖大仁:《当代文论嬗变: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0]赖大仁:《当代文论研究:反思、调整与深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54]张江:《前置结论与前置立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