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宣南足迹

http://www.newdu.com 2017-12-07 北京晚报 彭泽民 参加讨论


    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她不但著作颇丰,而且还发掘、出版了众多作家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广为中文读者熟知,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会为其中浓浓的京味所吸引。很多人纳闷,一位台湾作家为何能写出如此生动的京味小说。
    实际上,林海音与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她从小就生活在北京,在宣南一带留下了诸多生活痕迹。因此,当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很快在北京观众中掀起热潮。
    林海音的祖籍是台湾省苗栗县,其父母早年曾到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她随父母从日本返回台湾,因父母不能容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生活,在林海音5岁时,举家来到北京。从此,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北京宣南的生活环境和宣南特有的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她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宣南也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林海音随父母来京后,曾在位于椿树上二条旧门牌甲20号的福建永春会馆以及位于虎坊桥大街旧门牌51号的广东蕉岭会馆等处短暂居住过,如今这两处会馆均已无存。因历史上台湾设府归福建省辖,且北京仅有两处台湾会馆又都曾归福建省会馆代管,故台湾籍人士投宿福建籍会馆,均按同乡接待。
    林海音在北京真正意义上的旧居,位于现西城区琉璃厂西街西口的南柳巷,现门牌40号和42号(老门牌为55号),这里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有正房五间,带廊子,东、西厢房各三间,全院共有大小房屋十八间。当年林海音一家就分住在正房从西数第一、二、四间,在西厢房北头有一间屋设做厨房。
    此院原为福建省泉郡会馆之晋江邑馆。据有关资料记载,此会馆初建于清早期,数百年来,经年修缮,院落格局基本保持原貌。东西厢房及南房曾于1982年前后修葺,挑顶换为洋瓦,北房仍为硬山起脊,阴阳合瓦,北房正中一间为当年会馆乡贤祠堂。原门道为蛮子门式,有抱鼓石门墩。进门道后,迎面曾有一座木质屏门,中间一大门平常不开启,只留两侧各一小门供人进出。出大门后,有一条宽约4米、向西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可到南柳巷街。原门道现已封堵,有人居住,进出院门改在正房西侧。2005年,西城区(原宣武区)政府对位于南柳巷的林海音旧居实施挂牌保护。如今,林海音旧居也是宣南颇受欢迎的人文景点。
    林海音小学就读于旧居东边南新华街上的北师大附属小学,俗称厂甸小学。中学则就读于旧居西侧福建会馆开办的春明女子中学(宣武门外大街南头路西),即后来的菜市口中学。当年,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就职于位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的世界日报社,离旧居也不算远。
    后来,林海音嫁给当时民国政府秘书长夏仁虎之子夏承楹。夏家的住处离林海音的旧居不远,向西北约一里许,即前青厂胡同西头路北,现门牌55号。当年的院子已被拆除,不过,院门口那棵枝杈怪异的老榆树仍在。
    林海音在北京居住生活二十多年,基本上都是在宣南地区。她谙熟宣南的平民生活及环境,所以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很快就被宣南的北京人所认同。人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总是禁不住回想:当年的小英子(林海音的小名叫英子)家到底在哪儿?好像她就住在这些胡同里,给人如此亲切的感觉。
    1948年,已为人母的林海音与丈夫携子扶母返回台湾。在台湾,林海音继续从事写作,并创办报刊和出版社,以此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培养了一大批台湾的文学青年。1998年,林海音荣获第三世界华文作家大会“终身成就奖”。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在台北病逝,享年83岁。
    林海音曾于1990年和1993年回大陆,特意来到北京,并前往旧居。林海音跟老街坊们说:她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台湾,一个是北京的宣南。林海音几十年京音不改,连当年的老街坊们都称她的口音为地道的“京片子”。
    因为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林海音在此后的创作中坚持认为,台湾文学的根在大陆。她把自己开办的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并号召台湾其他出版社也这样做,以丰富现代文学馆的馆藏,弥补此前现代文学馆台湾作品不全的缺憾。她还致力于与大陆文学界同行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她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世界文坛的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