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鲁华和贾平凹是多年的文友,研究贾平凹也有30年时间。《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整体回顾,并把他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外文学史中加以考察,探寻他30年来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之路,重新定义贾氏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并呈现出作品内外真实的贾平凹。韩鲁华诚恳地表示:“我认为老贾是中国文学高原上的秦岭,其作品既有北方文学的特质,又有南方文学的特征,30年来我追踪他的文学轨迹,既有很写实的东西,也有很性灵的东西。” 贾平凹坚持写小说时注重大视野、大格局。因为,“穿过云层都是阳光”。他举例说,自己早年没坐过飞机,之前一直以为这云层一遮以后,就那么一点点太阳,可当自己坐着飞机穿过厚厚的云层之后,发现云层之上万里晴空,自己顿时就觉得眼界开阔了。他又举例,作家写一篇东西的时候,可能打算通过去写一片云来给读者讲一个故事,但最好是写这片云的时候思路境界要高、要有品位,同时视野一定要看得很宽、很高远。也就是说,作家在写某个题材时,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注重提升整篇作品的品位、格局。而这也解释了贾平凹的作品,为什么被读者牢记了这么多年。 贾平凹的创作受很多前辈和大家的影响。书中写道,贾平凹最早主要学鲁迅,学鲁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的透视力。“沈从文之所以影响我,我觉得一是湘西和商州差不多,二是沈从文名气大,他是天才作家。”对孙犁,主要学习他的语言。对屈原学他的神秘感,他的诗写得天上地下,神神秘秘。至于庄子,主要是学习他的哲学高度,学他的那种高境界,站得高,看问题高,心境开阔。苏东坡主要学习他的自在。“还有《红楼梦》和《聊斋》,我的女性人物,主要是学这两本书。那里面的东西,我完全能理解,两位作家对女性的感觉,我能感应到,从心里产生共鸣。” 面对浮躁繁华的都市,如何才能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贾平凹认为,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时代转型的洪流之中,下笔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转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关键是要注意保护好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人都走向城市,很多村子都拆迁了,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笔,去坚守属于传统文化的一方天地。”他还认为,作家要想深入生活、接地气,最关键的是必须要深入下去,要经常到自然山水的怀抱中去,到市井、乡村中去感悟,否则写出来的文字就不会深刻。 读完全书,感觉韩鲁华与贾平凹的交往是“貌离神合”。这种貌离,就是他们并不常见面,就是见了面,也是谈创作的多,拉家常的少;神合,就体现在他对于贾平凹文学创作研究的文字之中。这也是韩鲁华坚持的作家与评论家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寻求二者之间精神交融的契合,而非日常的拉拉扯扯。更不想借作家之名而去营构什么虚妄的社会机巧。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尊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