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说“猹”(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8 《中国典籍与文化》 余柯君 参加讨论

    章运水家的两亩沙地就在曹娥江的下游,靠近海边。曹娥江两岸,至今仍然是芦苇丛生,这符合獐的栖息地的特征。据《上虞县志》载,1960年曾在上虞县境内发现过300余只獐、麂,1990年前后仍发现100只左右的獐、麂活动痕迹(30)。獐常出没在附近的农田偷食作物,雄性还有发达的獠牙,这为獐出现在章运水家的西瓜地里偷食西瓜提供了可能性。獐的感觉灵敏,行动敏捷,符合闰土所说的“这畜生很伶俐”的特征。獐身材矮小,肩高0.45~0.55m,个头较小的獐有可能“反从胯下钻了”。獐夏季毛稀而较短,光润而略带棕红色,这符合“皮毛如油一般的滑”的特征。此外,鲁迅还“无端觉得(猹)状如小狗而凶猛”(31),从獐的外形上看,的确酷似小狗,只是性情温顺而胆小,“凶猛”的描述,或只是出于鲁迅的“无端”吧。
    
    鲁迅在给舒新城的信中曾提及“现在想起来,(猹)也许是獾罢”,现有的辞书对“猹”的解释也大多“以经解经”,多作诸如“獾类的野兽”、“野兽,像獾”解。但在《故乡》原文中,闰土明明说:“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32)这显然是将獾和猹对立了起来,两者显然不是一种动物。在绍兴话中,獾读作 (33),声韵皆和“读如‘查’”相距较大,“猹”不太可能是獾。故从动物特征与该字的读音两方面来看,“猹”是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说“猹”的两位当事人,如今皆已作古近八十年,二人谈论“猹”的时刻距今更已是百年。鲁迅先生当年在《故乡》中的回忆已是“此情可待”的往事,关于“猹”的记忆或许在“当时已惘然”。至于“猹”就是什么,他本人直至逝世也没有弄清,故留给我们去探索究竟的线索更是有限。今天我们沿着前人留下的“泥上指爪”去讨论“猹”应读为何音,系为何物,或许并不能给“猹”一个“确诂”,只是希望能够聊备一说,供辞书编撰和语文教学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