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年度流行语的九年之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工人日报 王瑜 参加讨论

    12月14日,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语言文字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小目标、一言不合就XX、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供给侧、葛优躺、套路、蓝瘦香菇上榜。
    《咬文嚼字》被业内认为是专注于语言文字规范化传播的严肃出版物,从2008年始,每年向社会公布年度十大流行用语。记者发现,从2008年至今连续9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网络用语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此,很多专家表示,网络用语在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网络词汇占据流行语主体
    从2008年网络流行用语占比五分之一到2016年占比近五分之四,流行用语中,网络文化色彩日益凸显。
    2008年流行语中仅“囧”和“宅男宅女”源于网络或在网络流行。2009年中“被就业”和“秒杀”也是从网络兴起。2010年排前三位和第九位流行语均来自网络,分别是“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围脖”“达人”。排在第一的“给力”于当年11月10日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被视为权威传统媒体认可网络词汇的标志性事件。美国《纽约时报》为此专门刊文介绍“给力”一词。至今,这一词汇已成国人日常用语。
    2011年,随着网络购物日益普及,淘宝商家问候顾客的“亲”一词开始在社交圈流行。同时,“伤不起”“吐槽”“悲催”等网络情绪的表达深入百姓生活。无论网络聊天还是闺蜜私语,这些词已成宣泄日常情绪的常用语。
    2012年,“高富帅”和“赞”由网友最先总结并流行,“元芳,你怎么看?”“中国式”和“躺枪”虽源于电视剧或电影,却在网络中被发扬光大。2013年的“微××”“大V”“奇葩”“点赞”和2014年的“你懂的”“神器”“高大上”“萌萌哒”均直接源自网络。
    在2015年十大流行语中,网络用语占了六个,包括“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到2016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除了“吃瓜群众”“一言不合就XX”“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蓝瘦香菇”直接源于网络,“洪荒之力”和“小目标”虽最早从电视渠道发出,却因网络传播而流行。网络流行语总占比近80%。
    总体来看,多数流行语无论是发端还是之后的普及和发扬,都与网络传播密不可分。长期研究语韵学和社会文化的学者郭簃表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流行语乃至流行文化产生和传播的主要通道。
    警惕快餐文化消解传统经典
    网络流行用语风靡背后,是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载体的新兴互联网文化正在深刻改变着普通民众文化生态和日常行为方式。
    2010年网络微博普及,网络社交和商业营销进入新阶段,微博谐音“围脖”随之流行。2013年,微信诞生,微营销和大v推广呈“白热化”状态,“微××”“大V”流行。2015年,“互联网+”在国家决策层倡导下全面进入各平台和行业。这表明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思维不再只限于商业和生活,开始从“顶层设计”层面贯穿至经济社会各领域。
    流行语中有不少有创意和深意的词汇,比如“蜗居”“套路”“脑洞大开”等;也存在一些明显具有网络消费文化特质的词汇,比如“秒杀”“神器”“剁手党”“网红”“吐槽”等。以网络消费文化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仍存隐忧。
    此外,网络社交文化对流行语使用存在“喜新厌旧”的“快餐”心态,不少流行用语表现出较短暂的流行周期。尤其,譬如“雷人”“囧”“围脖”“伤不起”“某某控”“忐忑”“气场”等词汇曾“红极一时”,如今不少已淡出流行视野。再比如“吓死宝宝”“蓝瘦香菇”等词汇,并无多少文化内涵,只是单纯个体情绪的形象表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