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汉字的生命力(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学论丛》(第五十辑 丁邦新 参加讨论

    
    结语 
    汉字的生命非常坚强,其原因在于:(1)在演变的路上找到文字最完美的组合—形声字;(2)形声字在使用的过程里,创造新字的能力非常强大;(3)文字的字形跟文学结合,使文字在民间生根;(4)在书写的方式里,有多元化的书法,成为艺术表现的一环;(5)在字体的变异里,视使用者的方便,容许简化跟繁化。 
    注    释: 
    [1]参见李孝定(1969)见于其文集(1986:43—73)。 
    [2]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写杨康的父亲化名为穆易,就是暗示他姓杨(楊)。 
    [3]杜甫自己的诗说:“诗律群公问,儒门旧史长。”(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4]例子引自王昉(1996)、朱雨尊(1932)。 
    [5]现代的歌曲也有利用文字结构的例子。周杰伦唱方文山作曲的《菊花台》,其中的一句是;“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6]又见于《北齐书》徐之才传,文字略有不同。 
    [7]周文见于台北市教育单位网站,尚未发表。 
    参考文献: 
    戴君仁(1955)吉氏六书,原载《学术季刊》4:1,见于戴君仁(1970:143)。 
    — (1970)《梅园论学集》,台湾开明书店,台北。 
    丁邦新(1971)中国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清华学报》9:1,2:148—159页。 
    — (2008)《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北京。 
    黄天树(2012)殷墟甲骨文“无声符字”与“有声符字”的权重,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 
    李昉等(1960)《太平广记》,古籍出版社,上海。 
    李孝定(1968)从六书的观点看甲骨文字,《南洋大学学报》第二期。见于李孝定(1986:1—42页)。 
    — (1969)从几种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南洋大学学报》第三期。见于李孝定(1986:43—73页)。 
    — (1986)《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联经出版社,台北。 
    王  昉(1996)《中国谜语、谚语、歇后语》,教育出版社,浙江。 
    赵元任(1968)《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台北。 
    朱雨尊(1932)《民间谜语全集》,上海书店影印本。 
    作者简介: 
    丁邦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中国语言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相关信息: 
    这篇文章是我在2013年台湾中文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主题讲演的讲稿。承两位匿名审稿人指正数处,已大致照改,在此道谢。 
    (本文刊于《语言学论丛》(第五十辑)P237-24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