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作家与作品]《大师教语文》(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青岛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上篇]:精彩片段选摘
    从前人作诗,常常一句诗里,因为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以后,就流传下来。比如说,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他是改了好几次,才改了这个“送”字的。又如宋祁词里边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也用得特别好,因此出了名。比如我们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了一个场面,是说它“伟大”呢,还是说它“雄壮”?是说它“宏伟”呢,还是说它“壮丽”?这些字眼不少,那你就挑吧。我们写文章,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了上下文,要挑一个字眼,用这个字眼觉得不合适,就重换一个,换一个又换一个,这就是咬文嚼字。这是咬文嚼字的一面。——吕叔湘《咬文嚼字》
    我国有个优良传统:给别人写信,特别是给尊辈写信,必须每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否则不够礼貌。有时写得匆忙,字写得不够规矩,还要在最后来一句:“草草不恭,敬希原宥。”现在有的青年人写信不是这样:他们笔走龙蛇,潦草得看不出是什么字来。说是草书吧?草书也该是有章法的,或者是学的怀素,或者是学的米芾,或者是学的文徵明,都好认,唯有他们独创的草书不好认,这样,我们看信的人就苦了。结果是看信人看不下来,索性不看,吃亏的还是写信人!还有一种字并不是草书,而是行导致的毛病。我们知道,汉字多数是形声字,分为两部分,或者是左形右声,或者是右形左声,也有一些会意字是分成两部分的。现在有些青年人在横写的时候,贪图写得快,常常把前后两个字连起来写,以致前一个字的右边和后一个字的左边结合在一起,字与字之间界限不清楚。于是“林木”变了“木林”,“明月”变了“日朋”,等等,也就很难看懂。写信人省了一点时间,看信人要多花一点时间,岂不是得不偿失吗?——王力 《谈谈写信》
    初学语法的人往往会感到不得其门而入。打开语法书,首先碰到的是一大堆术语,什么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一下子不容易弄清楚,有人因此畏难而退,有人却在这些术语里转来转去,解脱不出来。我们知道,不论哪一门科学,都有一套专门术语。但术语只是科学分析的工具,并不就是科学本身。学习语法的时候,把一些基本术语弄清楚是必要的,但懂得这些术语的含意,并不等于就掌握了语法。上文说过,语法是造句的规律,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掌握这些规律。语法学者建立一套术语也正是为了说明规律,离开了规律,术语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朱德熙 《从作文和说话的关系谈到学习语法》
    采访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方法。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采访者要以虚心学习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同被采访的人,采取共同讨论的方法,进行讨论式的采访。采访时要认真听、认真记录,但是也不能光听光记,人家说什么就记什么。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同被采访的人就每一个问题,展开探讨性的讨论。——纪希晨《关于新闻写作问题》
    字,句,篇章,这三关怎么过法,没有什么窍门,只有两条笨办法。一条是多读,认真地读,一条是多练,好好地练。二者缺一不可,而前者是基础。
    ——张志公《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小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