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要跨越多少河流,才能找到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卞毓麟 参加讨论

今值卡尔·萨根逝世20周年,各国公众自然会重温有关他的种种往事,本文且从两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喜获以萨根命名的奖项说起。
    一位是北京大学的东苏勃教授,2009年曾在美国获首届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卡尔·萨根系外行星博士后奖金。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郑永春博士,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成为2016年的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得主。我与永春相识十余年,闻此喜讯即以一部《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以下称为《萨根传》)相赠,为不遗余力普及科学而共勉。
    《萨根传》是美国科学作家凯伊·戴维森的力作,英文原名《卡尔·萨根的一生》(Carl Sagan:ALife),于1999年面世。全书60余万言,严谨而又生动地介绍了萨根的多彩人生与业绩。
    他有“三只眼睛”
    卡尔·萨根1934年11月9日出生在纽约市。他是美国一流的天文学家,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是美国太空探测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对社会公众而言,萨根则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展演科学的艺术家”是人们对他的美誉,喻其宣传科学的杰出才能。萨根博学多才,英俊潇洒,富有表演天赋,是美国无数年轻人的偶像。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主创的13集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在近70个国家播出,与此配套的同名图书全球销售500万册以上。他的《宇宙联络》《伊甸园的龙》《彗星》《暗淡蓝点》《魔鬼出没的世界》等科普和科学文化读物在世上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拥有广大的读者。1994年10月,康奈尔大学为庆祝萨根60岁生日,专门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世界上300多位科学家、教育家以及萨根的朋友和家属应邀参加。该校荣誉校长弗兰克·罗兹在闭幕词中说:“我们对所有员工有学识、教学和服务三方面的要求。无论你如何衡量这三个因素,卡尔都有明星般的上佳表现……的确,卡尔讲的题目是宇宙,而他的课堂是世界。”美国《每日新闻》评论说:“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这正是萨根赢得人们广泛尊敬的根本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三只眼睛的萨根有一部描写一位女科学家执着地寻找地外文明的科幻小说《接触》,于1997年搬上了银幕,女主角由朱迪·福斯特出演。在《接触》中女主角通过时间旅行,到外星世界实现了人类和更高级文明的“第一次握手”。萨根原本假设女主角进入了黑洞,但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指出,“只进不出”的黑洞无法作为穿越媒介,并建议萨根利用“虫洞”,从此虫洞便成了科幻领域的一种标配。
    人生充满着矛盾
    当然,世事——尤其人事是很复杂的,这使萨根麻烦多多。例如,1992年美国科学院增选院士,著名生物学家斯坦利·米勒院士大力推举萨根:“你们翻过他的履历吗?简直无法相信。”然而反对者也不甘示弱,萨根最终落选了。他离异多年的前妻琳因·马古利斯这时已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生物学家,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她虽因私人问题生前夫的气,但她坚定地认为萨根完全有资格当选院士。事后,她给萨根写了一封信,气愤地讲到在美国科学院的历史上,部分科学家刻薄而可笑地攻讦同行,这是最为严重的一次。信的结尾写道,总而言之“挡在道上的是人类最恶劣的天性:红眼病”。
    1994年,美国科学院对此事亡羊补牢,向萨根颁发了“公共福利奖章”,并评论道:“就反映科学的奇妙、振奋与快乐而论,从不曾有任何人像萨根这样广博,也很少有人像萨根这样出色……他能紧紧抓住千百万人的想象,并能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艰深的概念。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作为一个人,萨根又充满着矛盾:他心地善良,成就卓著,却有着一些令人头痛的缺点。他的头两次婚姻均以感情破裂而告终,在同行中又不乏“对头”。所有这一切,在《萨根传》中均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文明进步鞠躬尽瘁
    1996年12月20日,62岁的萨根因骨髓增生异常引起肺炎并发症与世长辞。与其毕生事业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城市伊萨卡、帕萨迪纳和纽约,分别举了三场悼念仪式。在纽约的悼念仪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动情地说:萨根的“精神之光照到了我们身上……照到所有热忱地探求无涯知识的人。我们之中有幸能接受这种光芒的人,不管接受时间是长是短,都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强烈。”
    确实,萨根称得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鞠躬尽瘁。他态度鲜明地反对核武器,努力阐释“核冬天”理论:核战争酿成的巨大火灾将使大气中烟雾弥漫数周甚至数月之久,阳光将被阻隔,地球严重降温,造成近乎冰封的状态;核战争不是下象棋,输了可以重来。倘若“核冬天”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即使只动用人类核武库的一小部分,也有可能使地球陷入核冬天。挑起核战争的一方同样在劫难逃,最后的结局无异于自杀。萨根等人的强硬宣传,使热衷于“星球大战”计划的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十分恼火。当局派人游说萨根或与之辩论皆无济于事,里根便使出了圆滑的一招:邀请萨根夫妇去白宫赴宴。然而,夫妇俩认为应邀前往无异于表明对当局的支持,他们先后三次收到这类邀请,但是都拒绝了。
    又如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各种迷信和伪科学大行其道,甚至在媒体上霸占一方,引发人们“科学被迷信打败了”的惊呼。萨根对此洞若观火,并与之不懈斗争。他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集中研究了在美国流行的形形色色的伪科学,阐明它们为什么是伪科学,人们为什么会追捧这类货色。他呼吁社会公众要重视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地认识世界,不要让那些猎奇的迷信误导人们。如今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较诸萨根的时代,各种迷信和伪科学活动也变本加厉。重读萨根有助于我们清醒地领悟,科学地认识人类所处的世界以及了解我们的自身是多么不易。
    我的萨根缘
    我未见过萨根本人,但仍有不少往事值得回忆。30多年前,我正在为《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撰写“宇宙中的生命”、“平庸原理”等条目。这些议题非常微妙,使我感到有必要同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萨根直接沟通,于是便给他去信,兼告我对普及科学的兴趣与热忱。那一年萨根正好50岁,早已名扬全球,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很快就回信说:
    “我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并获悉您有志于在中国致力科学普及。谨寄上什克洛夫斯基和我本人所著《宇宙中的智慧生命》(1966)一书第25章的复印件……另附一篇新近发表在《发现》杂志上的文章‘我们并无特别之处’的复印件。我希望这将对您有所帮助。请向中国天文界的同行们转达我热烈的良好祝愿。您真诚的卡尔·萨根。”
    2001年12月为纪念卡尔·萨根逝世5周年,我国几家重要的科普单位共同在京主办“科学与公众”论坛,卡尔的长子多里昂·萨根应邀专程从美国前来与会。首场论坛的分主题是“科学家及公众理解科学”,依次由我讲《真诚的卡尔·萨根》、多里昂·萨根讲《追念父亲》、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讲《科学巨星与科学传播》。其时全场爆满,至今回味无穷。
    也就在那前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取得了《萨根传》的中文版权,我任中文版责任编辑,并撰写了附录《真诚的卡尔》。附录对萨根60岁那年出版的名著《暗淡蓝点》作了简介:“暗淡蓝点”一语系萨根首创,指的是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此书主题关乎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的家园。对此,萨根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境:
    “我们遥远的后代们,安全地布列在太阳系或更远的许多世界上……他们将抬头凝视,在他们的天空中竭力寻找那个蓝色的光点。”“他们会感到惊奇,这个贮藏我们全部精力的地方曾经是何等容易受伤害,我们的婴儿时代是多么危险……我们要跨越多少条河流,才能找到我们要走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