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聘”字的分量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新民晚报 卫建民 参加讨论

    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是人事制度的一大改革。但是,改革归改革,人们的观念还难马上改过来,还停留在过去。用人单位虽按新的制度,按岗位给受聘者签订了合同,甲方、乙方的心目中,看重的还是已有或“相当于”的行政级别,从不体察“聘”字的分量;甚至只把聘任当成一种形式。客观事实是,有不少号称事业单位的单位,既保留行政级别,又装饰聘任新政。中国文化原有的,汉字“聘”的本来义,今天已丧失。
    20多年前,我曾工作过的单位实行聘任制,有一位同事被聘为某部门主任,后缀是“相当于处级”。这位新官正春风得意时,另一位在聘任制前已有官职的同事对他的职位不屑,在背后对人说:“他只是聘任的,我是部长委任的。”这位新任主任颤抖着告诉我人家对他的轻视,几天都在生闷气。那位曾被部长委任为副处长的同事的委任状,我亲眼见过,但我对他们的委任、聘任,都没有特别的感觉。也许,在他们心目中,“委”与“聘”,一字之差,分量却不一样:“委”是上得了仕版的官;“聘”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个临时岗位。谁能预料,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我曾工作过的那个大单位被改没了,干部精简、分流,“副处级”太多,没处安排,委任状只能放在家里,作为私人收藏。
    语言的变化,深刻地反映社会的变化,绝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有不少汉语文字,虽然字形没变,读音依旧,但在社会的急剧变化中,或失去原义,或产生新义,或被转借,或生发歧义。陈原先生《在语词的密林中》小册子,通过语言文字的变化感受时代、时尚和社会的变化,是应用语言学鲜活的信息。以“聘”字为例,在我心目中,“招延俊秀,聘请名士”,“敦聘”等等,都含有情感的分子,带有“礼贤下士”的味道,是“聘”字的原始意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温暖的汉字演变为一种契约关系,成为冷冰冰的甲方、乙方应承担的法律文书,“权利义务,如有争议”如何如何。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语言文字的原始义流失,我们只能与故人对话,在书本里重温,享受原始义的温暖。《励耘书屋问学记》,是记述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治学经验的集子,许多受业弟子,深情回忆其师的嘉言懿行。启功先生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文中,记述他经历的一件往事,与“委”“聘”有关:
    辅仁大学有一位教授,在抗战胜利后出任北平市的某一局长,从辅大的教师中找他的帮手,想让我去管一个科室。我去向陈老师请教,老师问:“你母亲愿意不愿意?”我说:“我母亲自己不懂得,教我请示老师。”又问:“你自己觉得怎样?”我说:“我‘少无宦情’。”老师哈哈大笑说:“既然你无宦情,我可以告诉你:学校送给你的是聘书,你是教师,是宾客;衙门发给你的是委任状,你是属员,是官吏。”我明白了,立刻告辞回来,用花笺纸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那位教授对我的重视,又婉言辞谢了他的委派。
    陈垣先生讲解的“聘”与“宾”相连,虽没明说,内含价值判断;启功先生颖悟,当然听懂了老师话语的倾向。这一场风趣、温馨的师生对话,正是我认识“聘”字后,对这个中国字深入骨髓的认识和理解。我从读书中还了解到,民国时,一些大学聘请教师,正是以“宾客”的原始义延揽人才,彼此都明白“聘”字的分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