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是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和晚清国语运动不同,新文化运动中的国语运动的目标是:为国语争“正宗”地位和建设“标准国语”。 1917-1920年,国语运动取得丰硕成果。国语的“正宗”地位基本上被确认。这表现在民间和官方两个方面。至1920年,全国至少出版了有四百余种白话期刊,一些原来影响较大的期刊和报纸副刊都改用白话文。代表官方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12日“令行各省改国文为语体文”。至此,国语的“正宗”地位基本上得到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认可。 国语建设方面,推出官话、蓝青官话为“候补国语”,对如何丰富国语词汇有了清晰思路。国语文学创作全面铺开,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如鲁迅的小说,周作人的散文,胡适等人的译作,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议论文等。这些作品对增加国语词汇、规范国语都很有价值。新式标点符号方案被教育部采纳,颁行全国。 国语和国语文学运动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新文化运动。首先是内容方面;其次促成了新文化运动核心团队的形成;再次,促使《新青年》改用白话文,有利于扩大影响,更具有平民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