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李娟红:“反切成词”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古人学术笔记中“反切成词”论述解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文研究》 李娟红 参加讨论

    一、概念的界定
    《诗经·唐风·采苓》有“舍旃舍旃”之语,郑玄笺云:“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舍之焉。”这实为合音理念的萌芽,但郑玄本人对此并未有明确称说。宋代学者才开始自觉关注这种现象:高承《事物纪原》、沈括《梦溪笔谈》、郑樵《通志》、洪迈《容斋三笔》均有涉及,提出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阐释,其中郑樵还意识到合音词是从互逆角度形成的,提出了“慢声为二,急声为一”的观点,将两种读音的成因分为分音与合音两种情况,从而把这项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当代学者更是抽丝剥茧,使合音词研究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章也(1987)明确提出辞书中应区分“合音词”的两种情况;①李春玲(2015)更是对“合音词”这个概念做了研究历史的梳理和辨析,②甚为全面。相关讨论见仁见智,成果丰硕,但亦分歧频出:仅对相关概念的称说,历代文献就互相牵扯、纠缠不清,及至当代仍有切音词和析音词、合音词和反切成词、合音词和反切语、合音词和分音词等称说,不能统一。为使这种互逆现象得以彰显,拙文不揣浅陋,将这对概念称之为“析音词”与“合音词”。
    析音词,即郑樵所谓“慢声为二”,是“一个单音词通过音节缓读,析为上下两个字,生成一个新的复音节语音形式,意义不变或少变”。③“反切成词”“分音词”“反切语”皆为前人对此现象之称谓。这些称谓对理清合音、分音现象功不可没,但不科学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反切成词”“反切语”之“反切”指向不明(杜子劲就认为“减缩语”即相当于昔日学者所谓之“反切语”。按此说法,减缩语=反切语=合音词);“分音词”之“分”不能体现造词时人们对语音的加工。而用“析音词”来称说这类现象,既能避免指向不明,又能体现造词过程中对语音的分析加工,因而更恰切、更明确。
    合音词,即郑樵所谓“急声为一”。杜子劲称之为“减缩语”:“所谓减缩语,相当于昔时学者所谓反切语,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之乎’为‘诸’,等等。”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