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来自作者自己的家乡方言 这一类型主要是利用作者自己的方言来解释某些语音、词汇现象。多以“俗”、“今俗”称之,或径冠以家乡名称。例如: (9)a.朝菌:奇殒反。《尔雅》“中馗,菌”郭璞曰:“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呼为土菌。”蕈音审。(玄应卷15:1047b;慧琳卷58:691c,又见卷37:553b“地菌”条)b.椹羹:上音审,菌生木上者也,亦云树鸡,亦云树耳,如《宝林传》作树耳是也,正作蕈,山南土俗亦为审。(可洪卷16:24b)c.有蕈:音审,地菌也。应和尚亦音审,又按《字样》作式甚反是也,汉上及蜀并呼菌为审也。《玉篇》《切韵》并作慈荏反,又作辞荏反,楚夏音讹耳。(可洪卷27:481c) 蕈,《切韵》慈荏反,从纽;梁益读书纽。可洪为汉中人。 (10)匾 ![]() ![]() 俾补迷反。(窥基音义卷27:491b;玄应卷6:916a匾作方殄反) 呼匾为俾(补迷反),是读狝韵为齐韵,声调有平上之别。 (11)懈堕:上革卖反……俗音嫁者,非也。(慧琳卷41:576b) 懈,《切韵》读卦韵,方言读祃韵,慧琳多次提及,如卷1“懈废”条云“音作嫁者非也”(315a)、卷5“懈息”条云“相传音嫁者非也”(339a)、卷16“不懈”条云“音戒,诸字书并无嫁音也”(404c)、卷82“匪懈”条云“音戒,若音嫁者非也”(837b)。 (12)解擘:下音伯,俗语也。合书掸字,音达丹反,掸箜篌也。《考声》云:“掸,拼也,触也。”如弹琴也。《律》文云“擘箜篌”者,闾巷间时俗语也。(慧琳卷62:724a) 擘,《广韵》麦韵博厄切;伯,《广韵》陌韵博陌切。此处所谓俗语,不在于陌麦二韵相混,而在于把通语的“掸箜篌”说成了“擘箜篌”。 (13)狡狯:古快反。《通俗文》小儿戏谓之狡狯。今关中言狡刮,讹也。(玄应卷18:29a;慧琳卷73:782a) 关中读“狯”为“刮”,是把去声夬韵读成人声鎋韵。 (14)栌栱:下恭拥反。俗呼或为去声也。(慧琳卷14:391c) 栱,本读上声,方言读去声。 (15)鸧鹄:下红穀反。一名黄鹄,比翼一举千里。或曰鸿鹄,俗呼为红鹤。(慧琳卷14:392a) 读黄鹄为鸿鹄,读鸿鹄为红鹤,实际上是通摄与宕摄相混,这是唐代关中方言的重要特征。鹄,《广韵》沃韵胡沃切;鹤,《广韵》铎韵下各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