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历时句法看古汉语纵向时间表达的演进轨迹——《古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简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卓晶/摘编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
        徐丹,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特级教授,2009年被选为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句法、语言类型、语言接触。
     
        看点:
    1、汉语的纵向时间表达初始于先秦两汉。
    2、在上古汉语中,由只有“上旬”而没有与“上旬”相对的“下旬”发展到“上旬”和“下旬”对举使用,“上旬”和“下旬”的对举在汉语中真正确立了“上-下”表示纵向时间的意义。
    3、汉语中纵向时间表达系统进一步成熟的突破点是“上午/下午”的对举使用。
        从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汉语中纵向时间表达是成系统的,而非零散分布的。文章主要从历时语法角度分析汉语纵向时间表达的演进过程,文章研究的语料有汉语(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同时也涵括了藏语和国外的其它语言。
    一、引言;二、“上、下”何时开始表达时间概念;三、“上午”和“下午”最初使用时期;四、纵向时间系统;五、余论。
        文章研究了《语法化世界词库》里多种语言表达时间的词语,将之与汉语中表达时间的词语进行比较,发现了汉语用“上”和“下”表达时间已经形成系统,如有“上周”就有“下周”,有“上一年”就有“下一年”,而其他语言多用“前”、“后”横向表达时间,其纵向时间表达词语并没有呈现系统性的对举分布。
        接下来,文章讨论了用“上-下”表达时间这一隐喻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上古汉语中“上/下”表示了四种隐喻意义,包括:
        1、MORE IS UP;LESS IS DOWN;
        2、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
        3、GOOD IS UP;BAD IS DOWN;
        4、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and AHEAD).
        具体而论,“上、下”产生时间义首先见于甲骨文,文章以“上甲”、“下乙”为例,值得注意的是“上甲”出现的次数要远远多于“下乙”。上古汉语中“上”表示“前”,其使用特点是多表示时间而少表示顺序,其表达时间的引申义使用最多,本义使用得较少。在研究上古汉语语料时,文章认为“上”、“下”对举的现象在出土文献中并不多,如出土文献中有“上旬”,但并没有与之对举的“下旬”,但在传世文献中很早就有“上”、“下”分别和“旬”结合表示纵向时间义的例子,并且文献中出现了“上世/下世”等对举的词语,以此为标志,“上”开始真正表达时间义。传世文献中进一步出现了基于“上”和“下”表示时间义而产生的句型,如“上自...下至”。在上古汉语中,由只有“上旬”而没有与“上旬”相对的“下旬”发展到“上旬”和“下旬”对举使用,“上旬”和“下旬”的对举在汉语中真正确立了“上-下”表示纵向时间的意义。
    汉语中纵向时间表达系统进一步成熟的突破点是“上午/下午”的对举使用。“午”最初是地支之一,甲骨文、秦简、汉简中都曾出现用“午”记载时间的例子。“午”表示“上午”的大量例子出现在唐末宋初,在非佛经语料如《祖堂集》、《古尊宿语录》等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日中午”、“正中午”的例子,而在佛经语料中,则会出现“上午/下午/中午”的例子。文章认为“上午/下午”的形成过程是,“午”和“日中”、“正中”结合,“午”和“中”会经常在一起使用,由于“午”和“中”意义相近,“中”经常会替代“午”的位置,“中午”也成为一个新词,而汉语中的纵向时间表义系统又催生了“上午”、“下午”的出现,以此为标志,文章认为汉语的纵向时间表达已经成熟。
    汉语的纵向时间表达成熟之后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在明、清的小说中经常会见到,至今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是在汉语方言和藏语中还会出现。
     
    (原论文刊于《语言科学》20161月第15卷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卓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