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该阶段中,“要X”和“有X”的主次关系和共用一个施事都不是强制性的,还能够经常见到“要X”和“有X”各自有各自主语的例子。例如: 还要注意的是,在前三个阶段中,“有X”常常可以使用否定形式。例如: 由此可见,这种情况的“要X”和“有X”仍然都是核心谓语动词短语,两者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第四阶段,也在清末和民初,此时产生了由形容词充当的X,而且表连续量的形容词可由“多/多么”来修饰,表示一种程度,整个结构融合成为“要多/多么A有多/多么A”的整体,“要多A有多A”构式正式形成。例如: 由于构式中的形容词具有消极色彩,因而“要”已经不表示意愿义。 在X为形容词性成分的“要多/多么A有多/多么A”构式中,还有一种新情况就是,S是无生命的主体,因而“要”也同样不表示意愿义。例如: 这个阶段中,“要多A”和“有多A”共用一个施事的特点变成了强制性的,而且“有X”也不能再用否定形式,同时“有”已经不再表示“存在/拥有”的意义,而是表示“具有某种属性”的意义。 综合上述的四个阶段可见:“要X有X”从并列句发展成为主次关系从句,再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双核源结构的单核化过程,也是一个构式的整体化过程。其中,X由离散的个体名词逐渐发展出了指示代词的用法,最后变成了表连续量的形容词,“要”的意愿义逐渐消失。 另外,从上述各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多/多么A有多/多么A”语法化的时间跨度并不长,主要集中在明代到民国之间,随着市井文化的发展,该结构开始兴起并普遍使用开来。 四 “要多A有多A”构式的形成过程 4.1 “要X”和“有X”中X聚合关系的扩展 最初,由于只有名词才能进入“要多A有多A”构式,因而该构式最初指某种实物性的拥有,表示主观意愿和现实拥有的一种承接性。当发展到形容词可以进入之后,该构式开始表示说话人对某种事物的主观极限评价。例如:“她要多漂亮有多漂亮”,表示的并不是“想要A”和“拥有A”,而是对主语的一种主观性描述。 “要多A有多A”的形成是“要…有…”这个图示化了的构式中图示部分扩展的结果:从名词一步步扩展到形容词。下面列出其具体的图示化过程: Ⅰ.“要X”,“有Y”>“要X,有X”(X和Y均为N):两个动词的宾语同指。例如:“要书,有书”“要笔,有笔”。 Ⅱ.“要X,有X”中的X变成了一个可用“的”字短语来转指的NP。例如:“要吃的,有吃的”。 Ⅲ.“要X有X”>“[要X有X]”:X从一个离散的N变成了一个连续量,能够充当X的主要是表示遍指的疑问代词“什么”或表示不定指的疑问代词“多少”。“要X”和“有X”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例如:“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中的“什么”和“多少”都可表示连续量,正是从这种用法发展出了使整个构式表示一种主观大量的意义。 Ⅳ.“要X有X”>“要多A有多A”:表连续量的形容词可以进入该构式。 可见,“要多A有多A”中图示化了的部分是从名词逐渐扩展(expansion)到形容词的,它从一个离散的量变成了一个连续的量。形容词进入之后,该构式整体从表达对主语性质和状态的描述,进而发展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极限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