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世界汉语教学》 袁毓林 刘彬 参加讨论

    三、“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
    为什么“什么”可以表示否定意义呢?我们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疑问的本质说起。“什么”句在形式上是一种疑问句,疑问句的语义特点是“先有疑,然后问”,这“疑”就是疑惑不解和怀疑猜测。这样,问题又涉及人类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怀疑②。
    “怀疑”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它对于人类的进化和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正好可以对冲和补救“乐观主义”这种更为普遍的人类心理倾向:人总是乐于看到和谈论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好的事情、好的品质),摒弃坏的一面(坏的事情、坏的品质)。③
    袁毓林(2014)对汉语动词“怀疑”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以及“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还揭示了听话人在识解“怀疑”的各种意义时所凭借的规则和策略。袁毓林(2014:7)指出,汉语动词“怀疑”在意义上可理解为两种情况:①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形成义项“不相信”(记作:怀疑①);②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形成义项“有点儿相信”或“猜测”(记作:怀疑②)。并且,这两个义项在句法分布上并不完全互补,因此有时无法凭借形式线索来消解这种词汇歧义。袁毓林(2014:9)还指出,“怀疑”的两种意义是通过对客体论元(表示怀疑对象)在句法(体词性vs.谓词性、旁格宾语vs.常规宾语)、语义(指称性vs.陈述性)和语用(正面vs.负面、旧信息vs.新信息)等多种层次上的选择限制,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文章还指出,“怀疑”在意义上具有“反通常性”特点,即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简称“疑善信恶”。其中的道理,袁毓林(2014:4)这样解释:迫于种群进化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人类已经养成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怀疑意识。在面对朦胧模糊、不太确定、甚至扑朔迷离的情况时,人们往往是有所偏向的,表现为:不相信事情像表面上显现的、或人们一般认为(或宣称)的那样(正面和积极),进而猜测和相信事情不像表面上显现的、或人们一般认为(或宣称)的那样(正面和积极),而是另外(甚至相反)的一种样子(负面和消极)。据此,该文最后还揭示了听话人在识解“怀疑”的各种意义时所凭借的规则和策略:(i)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正面、积极或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不相信”(即“怀疑①”);(ii)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负面、消极或偏离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猜测”或“相信”(即“怀疑②”)。
    受到袁毓林(2014)关于“怀疑”意义的“反通常性”特点的启发,我们发现,带有否定倾向的“什么”所否定的对象在意义上也具有“反通常性”的特点,并且,这种“反通常性”正好是“什么”句可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比如,“你这是什么眼神?”说话人根据听话人眼神的异样表现,对听话人的眼神的正常性表示怀疑,认为听话人的眼神“反常”。于是,在“疑善信恶”(即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否定性猜测——“不相信你眼神好或正常”,转而“相信你眼神不好或不正常”。不管是“不相信你眼神好或正常”,还是“相信你眼神不好或不正常”,都是表示否定意义的,最终使得整个句式涌现(emerge)出了否定意义。
    如果以上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它就可以用来解释第2节所列“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各种现象。下面,我们分别举例去检测这一理论的适用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