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宋文辉,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句法语义和词典词汇。 基金项目: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述补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研究》(14BYY126)的阶段性成果。 Hawkins(2004)在考察基本语序与重成分移位方向的时候提出,核心居前的语言(如英语),小句核心动词后的重成分倾向于后置,比如在“He put [his eggs and milk] [on the table]”中,如果宾语“his eggs and milk”长度大于附加语“on the table”,则偏好采用“He put [on the table] [his eggs and milk]”的次序。与此相对,核心居后的语言(如日语),小句核心动词前的重成分倾向于前置,比如“Tanaka ga [sono hono o(that book ACC)] [Hanako kara(Hanako from)] katta”就是受到偏好的语序。 基于Hawkins的这一结论,文章指出现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核心居前,与英语类似,但是部分动词小句中重成分移位方向却与英语不同。比如由准双及物动词如“放、安排、陈列”所构成的致使运动事件小句中,“我放了[一本昨天买的很好看的书][在桌子上]”就比“我放了[在桌子上][一本昨天买的很好看的书]”接受度高,说明小句核心动词后的重成分并非倾向于后置。另外,作宾语的受事NP越长,那么它的可接受度就越低,此时则倾向于将其放置在“把”字宾语或主话题的位置,位置居于核心动词前,如“我把[那本昨天买的很好看的书]放[在桌子上]”、“[那本昨天买的很好看的书]我放[在桌子上]了”。另外一种不符的情况是单及物动词构成的致使运动事件小句中,受事NP前置是强制性的,比较“*我扔了一个瓶子在海里”与“我把那个瓶子扔在海里”、“那个瓶子,我扔在海里了”。文章将这一现象统一解释为“小句核心动词后容量受限,因而复杂受事NP不易出现在该位置”,这种“小句后场容量受限现象”前人亦有论述,但是鲜有对其成因的考察。 作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最重要的动因当归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这一特点。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这一特点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因而与其他结构相比,汉语中的话题结构使用频率比较高,宾语也往往可以话题化,这或导致汉语重成分受事NP倾向于前置。基于这一论点,文章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需确定是否话题突出的SVO语受事NP都倾向于前置; (二)在共时平面,需确定是因话题突出导致小句后场容量受限,还是因后场容量受限导致重成分话题化; (三)为什么较长的受事NP前置倾向更强。 由于目前类型学研究尚不充分,文章主要对后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共时平面上,作者以句法结构的言语处理效率为切入点,指出自然语言倾向于让V和宾语NP的核心名词尽量靠近,以便于处理,但是汉语具有SVO语序,而其NP的核心名词又都位于NP最后,这使得V和宾语NP距离较远,VO结构处理起来较难。这种反常语序搭配造成言语处理上的缺陷,这也使得汉语避免在宾语位置使用复杂名词短语,也避免使用重成分后置结构。同时,复杂NP因其修饰成分多,信息量大,便于帮听话人建构出一个可辨识的心理对象,因而与简单NP相比,更接近典型“把”字句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核心动词后的复杂无定NP更容易前置。 从历时角度来看,以往对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动因学界有两种观点:汉语内部因素和语言接触因素,文章指出这些都很难看作致使运动事件小句受事话题化的动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汉语不和谐语序所导致的言语处理效率问题。根据前人研究,上古汉语语序具有部分SOV语的特征,如在NP层面,定语几乎都在名词中心语前;也有部分SVO语的特征,即小句层面主要是SVO语序。这种语序跨域不和谐现象导致上古汉语存在言语处理效率缺陷,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一致。此外,上古、中古汉语残存的小句层面SOV语序现象和NP层面SVO语特征随着语言演化而逐渐消失,也使得两个层面的基本语序更加不和谐。因此这种语序系统内部的矛盾使得述宾结构言语处理缺陷进一步扩大,也使得受事话题化结构得以进一步发展。另外,文章指出汉语小句后场容量受限的现象虽然与语言接触有关,但是这种接触的作用有限,并不能成为汉语语法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刊于《世界汉语教学》第29卷2015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