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些年来,我们重视了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引进了交际法,提出汉语教学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也提出了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要求。这都对汉语教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我们对交际性的理解有些偏颇,往往把“交际”仅仅理解为“口头交际”,而忽视了整体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汉语、运用汉语。这或许与交际法固有的对象特点有关,胡文仲(1989)在谈到交际法时曾说:“在国外,交际法的教学对象往往是准备去英美旅游或居住的人,或者至少在国内有机会与英美人有接触的人,用外语交际是现实的需要。”就汉语教学的情况来说,对属于类似上述对象的教学,使用交际法当然很合适,对于不属于以上对象的,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些课型(如口语课)使用交际法也是合适的。但若把交际法用于所有对象、所有课型、任何阶段,未免捉襟见肘、方枘圆凿。 4.目前,“任务型”教学得到了汉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开始了一些探索。但主流的任务型教学理论不承认“交际任务”或“口头交际任务”之外的任务是“任务”。我们认为,“交际任务”固然是“任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在“交际任务”之外,还有其他的任务,不然就有将教学肢解的危险。我们认为,对任务型教学应有这样的理解:(1)它所说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指口头交际任务。任务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即,在口头交际任务之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应该有所体现,如思考性的任务、查找性的任务等。我们也认为应该让学生做事,但学生要做的事不只是交际上的事。(2)要注意任务的质的方面,即是否有利于学生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是否有利于他们观察语言,吸收语言,发现规律。 5.当然,我们所说的创造型教学与创造式的学习,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与排斥其他教学法,只是针对它们的不足提出来的。它们的某些具体做法(如操练方法),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仍然可以使用。创造型教学与创造式的学习,与交际法、任务法,并不矛盾,而是与它们有密切的关系,是对它们的借鉴与延伸,突显了应该突显而它们突显得不够之处。我们认为,假如说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应该有一个统领思想的话,那么这个统领思想就应该是启发和发展学习者的创造力。只有这样的交际和任务才是有意义的。 6.上述理念也有助于我们对“发现式”学习的理解。“发现”本身就带有创造的色彩,问题是作为一种学习类型,学生的“发现”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发现”。学生的每一步“发现”,都是创造型教学和创造式学习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创造的开端。 7.归纳起来,我们对创造型对外汉语教学和创造式的汉语学习,可以有如下的认识。 (1)创造型汉语教学,讲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作用也在于此。创造式的汉语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使自己的学习成为“创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如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则是“创造”的成果。 (2)我们这里所说的创造型教学、创造式学习,像任务型教学法、发现式学习一样,本身都是教与学的理念,本来都不是专门为外语教学(包括汉语教学在内)设计的,因而它的适用面比较广。在汉语教学中,它适用于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种课型、各个环节。现行的一些教学法,比较强调课堂教学的交际化,那是指学生的操练。对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则多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如精讲多练、讲解不得超过教学时间的20%、少而精、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旧带新等,至于如何使讲解过程也成为学生的“创造”过程,却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语言知识的讲解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丝毫也没有要把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意思),也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元素。 (3)创造型教学和创造式的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像认知类型的教学法一样,我们主张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汉语,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办法,我们都加以利用。因此我们并不简单地排斥具体教学环节中的操练、重复和机械的训练,更不排斥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学生的母语,而是要把这些都纳入创造性学习的整体中,为学生的“创造”服务。 (4)由于在汉语教学中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是在不断的探求、发现中学习,从而产生持续的成就感。这样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5)在创造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学习语言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吸收语言,而这正是创造型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这对他们后面乃至离校之后的继续学习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