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话题结构生成的线性机制(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2015年第38卷第 杨小龙 吴义诚 参加讨论

    4.2 话题链和多话题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汉语中另一类特殊的话题结构,即话题链[24;25;31;32]。话题链是指一系列小句共享同一个话题,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一样[11],如下例所示: 
    
    广为引用的例(14)是典型的汉语话题链结构,其中作为话题成分的“那棵树”占据整个句子的句首位置,四个述语小句都是以“那棵树”为话题展开。按照移位观的分析,话题是由述语小句中移出。鉴于话题链涉及多个述语小句,我们不禁要问,话题到底是从哪个空位移出的呢?可以看出,移位观无法合理地解释话题链的生成机制。实际语料显示,话题链结构只能按照“Topic[Subject1+VP1][Subject2+VP2]......”线性序列生成,多个小句都与话题形成语义或语用上的“相关”关系: 
    
    例(15)的话题链中,“那个人”是话题,后面的述语都是关于“那个人”的表述。也就是说,述语表述依存于话题才得以明确,如“那个人”与述语中的名词成分“模样”构成领属关系,同时也满足了动词“留”需要一个论元成分做主语的次范畴要求。因此,作为程序意义的话题“那个人”首先出现在句首位置,限制述语的表达以及听者理解话语的范围,而后在话题的制约作用下,多个述语小句按照从左到右的线性顺序出现并构成话题链结构。 
    此外,汉语中还存在多话题句[20;24]。多话题句的存在同样进一步说明移位观的不合理性,因为相关述语中并不存在多个可以将话题移出的空位,如下例所示: 
    
    例(16)和(17)都是多话题句。例(16)中的“文艺作品小说”、“电视剧”、“荧幕形象”都是访谈过程中自然引发出的话题。“新民乐”和“新民歌”在(17)中充当话题,“也好”是用以标示话题的语气词。如果按照移位分析,话题总与述语中的空位相关,并从空位中移出至句首。显而易见,(16)及(17)两例中的述语中并不存在多个空位,也就不存在将多个话题移出的可能性。因此多话题句的线性序列可以表述如下:Topic1,Topic2,……[Subject+VP]。 
    从实际语料看,就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而言,移位观很难合理解释汉语言的种种事实。近期相关的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等研究表明,语言的线性序列比生成语法坚持的层级结构更具有解释力[8]。具体到汉语的话题句,蔡任栋和董燕萍[36]通过工作记忆广度测试和跨通道词汇判断实验,考察了填充语在话题化结构空位上的启动效应,并表明话题化结构空位并没有心理现实性。我们所呈现的种种语料表明,线性序列与语篇的互动是汉语话题结构生成的基本机制。此外,拥有多个述语小句的话题链和带有多个话题标记的多话题句的这些语言事实,进一步证明从左至右的线性序列就是汉语话题结构生成的基本机制,也同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基于层级假设的移位分析的不合理性。 
    线性句法关系也能较好解释另一种话题现象,即“背景话题句”,有时也称为“事后话题句”(afterthought topic construction)[13]。这种结构是一种呈现背景的再现(recapitulation)现象。事后话题句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如下例所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