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话题结构生成的线性机制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国语》2015年第38卷第 杨小龙 吴义诚 参加讨论

    过去三十年里,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是理论语言学界一直颇有争议的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话题究竟是通过移位生成的,还是在基础部分形成的?本文采用真实话语语料,探讨了多种类型话题句的结构、语义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1)“话题”顾名思义是涉及话语的一个概念,探讨话题结构自然不能脱离言语交际的语篇语境;2)话题是在语篇构建过程中自然引发出的语言成分,为述语表达设定了可资参考的框架,具有语篇赋予的程序意义;3)典型的话题结构有其固定的句法表征形式“Topic[Subject+VP]”,即话题句按照话题先于述语的线性序列进行构建。含有插入语“怎么说呢”的话题句清楚地表明,基于层级假设的移位分析难以成立,因为说话人在抛出话题后相关述语还未形成,即述语句法表征的构建尚未完成。话题链和多话题句现象进一步说明,话-述的先后序列作为解释汉语话题结构生成机制的合理性。 
    作者简介: 
    杨小龙,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句法学、语用学。 
    吴义诚,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相关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汉语句法与语义及语用的互动研究”(编号:12BYY091)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动词标示不足现象的动态研究”(编号:12YJA740079) 
    1.引言 
    赵元任先生提出,英语的主谓之间往往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汉语的主谓之间则主要是“话题”和“述语”的关系[4]。从类型学角度看,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汉语是话题突显性(topic-prominent)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显性语言[24;25]。汉语话题结构大致分为两类:“英语类”和“汉语类”。“英语类”指话题能在述语中找到相应的句法位置,如“张三,我认识Ø”一句中的“Ø”,是理解话题“张三”的句法位置(interpretation site),即所谓的零回指词[16;20]。“汉语类”指话题与述语之间只在语义或语用上存在较为模糊的“相关关系”(aboutness)[3;12;23]。因此,“汉语类”话题结构也称作“悬垂”话题[26;30],如例(1)所示。 
    (1)那场比赛呀,全国球迷都疯了一样。 
    过去三十年里,汉语话题结构的形成机制一直是理论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话题究竟是通过移位生成的,还是在基础部分(base generation)形成的? 本文以北京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有声媒体资源网的语料为基础,从含有插入语“怎么说呢”的话题句、话题链、多话题句和事后话题句等方面,详细考察了影响话题结构的生成因素,指出探讨话题句的生成与理解不能脱离言语交际的语篇语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话题是在语篇构建过程中自然引发出的语言成分,为述语表达设定了可资参考的框架,具有语篇赋予的程序意义。因此,话题结构实质上是按照话题先于述语的线性序列(linearity)构建的。确切地说,话题结构有其固定的句法表征形式“Topic[Subject+VP]”,话题成分在句法表征过程中首先出现,并占据固定的句法位置,之后述语围绕话题而建。含有插入语“怎么说呢”的话题句明确表明,基于层级假设的移位分析难以成立,因为说话人在抛出话题后相关述语还未形成,即述语句法表征的构建尚未完成。汉语中存在话题链和多话题句的语言事实,进一步证明“话”先“述”后的线性序列作为解释汉语话题结构生成机制的合理性。 
    2.移位生成观和基础生成观 
    2.1 移位生成观 
    移位生成观认为话题由述语小句中移出,并与述语中的某个句法空位相关[16;18;39]。J.Huang[16]认为汉语话题结构是通过移位形成的,并要遵守孤岛条件(island conditions)。一些句子结构如关系小句构成封闭的孤岛,其中的语言单位不能移出区域之外,如“this bike”不能用疑问词的形式移到句首: 
    (2)I know some people who had bought this bike. 
    * Which bike did you know some people[who had bought]. 
    J.Huang 等[19]认为下例的话题成分“水果”是由名词短语“水果中的香蕉”移出的: 
    (3)水果,我最喜欢[(水果中的)香蕉]。[19:203] 
    但是,“水果中的香蕉”构成一个名词短语,形成所谓的 Complex-NP island (“名词孤岛”)。例(3)的可接受性对 J.Huang 自己提出的移位分析实际上构成了反例,因为此处的移位明显违反了孤岛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